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理念 > 转载广州日报一群后生抢救百年老宅

转载广州日报一群后生抢救百年老宅

发布时间:2019-1-30 16:36:42   点击数:

大洋新闻时间:-05-18来源:广州日报作者:龙成柳

(点击原文可进入原网页)

善馀堂外观

善馀堂内被白蚁驻过的木材

团队成员研究善馀堂地板

活化团队制作的善馀堂外观图

?两名东莞理工学院85后青年教师带领学生“活化”莞城“善馀堂”?

深读 

人物

文/广州日报记者龙成柳

图/广州日报记者石忠情

通讯员莞理工

  年,位于东莞莞城的清代东莞四大名园之一道生园被拆除,拆迁工人一次次提起大锤,惯性般砸向百年砖墙,一次比一次狠。

  他们的目的,纯粹只是为了拆除那一座在他们看来并没什么用的老房子。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正在破坏一个城市的文化印记。今年4月,来自东莞理工学院的师生,用瘦弱的双手提起了大锤,砸向了年久失修、面临坍塌危险的莞城百年老宅“善馀堂”,动作滑稽,却是如此的小心翼翼。

  他们的目的,是用他们的行动,去保护这座百年老宅,去活化这座历史建筑,去温暖一座城,哪怕只是星星火苗。

  5月14日,他们的活化行动正式推向大众。当天,他们举办了一场名为“让百年老宅重生”的活动,活动现场不仅展出历史建筑善馀堂的“前世今生”,还向公众众筹12万元,用于老宅第一期修缮。

  未来,他们将把善馀堂打造成为公共空间,举办展览、讲座、沙龙,把一座冷冰冰的古建筑,改造成为传承历史、连结人与人关系的活化空间。

坍塌之际,救命稻草

  善馀堂,当地人称之为“谭屋”,位于莞城市桥社区北正路横巷3~7号,由原莞籍越南华侨谭润枝及妻子出资,于年建成,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属中西结合式建筑。直至年,善馀堂才被列入东莞市历史建筑名单。此前,善馀堂部分建筑曾遭拆除。

  善馀堂的产权分属谭氏后人6户人家所有,其中有3户空置,入门左侧的一户因无人居住,常年受白蚁侵蚀、雨水浸泡,且年久失修,以致主梁坍塌、阁楼塌陷,甚至有坍塌的危险。

  初叔是谭润枝的第四代后人,今年75岁,他是受损最严重的那部分房屋的所有者。“善馀堂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儿时的舂米机,一家人聚集的厨房,一切都还历历在目。”

  年,初叔接到了居委会的电话,对方说屋子的横梁腐朽了,房子有坍塌的危险。无奈之下,初叔花了3万元,拆除了部分有坍塌危险的建筑,“非常不舍,等于把自己的童年记忆消除了。”

  初叔很忧心,即便是拆除了有坍塌危险的建筑,但其他部分未来仍有坍塌的可能。

  这时,东莞理工学院的两名教师联系上他说可以想办法帮他修复古屋。初叔说:“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

救命稻草

  被初叔称作“救命稻草”的两名教师,是阿峰和颖君,两名“85后”,两个土生土长的东莞人。

  阿峰家住茶山南社古村落旁,自小便看着青砖瓦房的古建筑长大。在广州大学建筑系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后。年,他开始在东莞理工学院建筑系任讲师。

  年,他第一次参观善馀堂,“那时候善馀堂虽然已经破败,但主体结构还很完整”。年,他得知善馀堂部分建筑竟已被拆除,“我开始想,或许我们可以为它做点什么。”

  年7月起,他开始了对善馀堂的测绘,单是测绘过程就持续了近3个月。“最初,我们想做的只是对建筑进行精细的测绘、建模,用图纸、图片的形式保存这座建筑。”

  就在此时,另一位东莞理工学院的老师颖君也得知了善馀堂的处境。颖君深感阿峰的理念与她颇为相符。

  颖君年出生于老莞城,是地地道道的莞城人,“从小吃的、穿的,都是在老莞城买的。”后来,颖君遇上了振华路的房子拆迁。颖君眼睁睁地看着童年很熟悉的店铺关闭。店铺老板沮丧的表情至今还在她脑海浮现。

  这促使她到香港中文大学读研深造。在那里,她接触到了社区文化保育,她开始思考,莞城的那些老建筑是否也能如香港一般去活化。

  当遇到了百年老宅善馀堂,颖君的设想得到了实践的机会。

努力:“善馀子民”爬高房熬深夜

  今年3月,颖君和阿峰拉起了一个40多人的团队,名为“善馀营造”,小组成员包括阿峰建筑专业的学生、颖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以及善馀堂后人。

  团队致力于善馀堂历史资料的整理,以及筹集资金对善馀堂进行修缮与活化使用。他们的计划是,修缮和活化启动资金由民间公益基金募集或众筹而成,修缮工程根据资金来源和额度分成不同专项,如结构加固、原貌恢复等主要项目由各基金会、个人、企业团体等出资,东莞理工学院建筑系负责设计改造。

  团队与业主达成了初步协议,对方愿意免费提供7年的使用权给第三方或社会资金出资方作公益用途。

  阿峰和颖君的分工也很明确,前者主要负责建筑的测绘、建模,后者则负责活化项目的整体统筹。他们对团队进行了详细的分组,包括项目统筹组、文案组、公关组、产品设计组、多媒体组等等,他们每周都要到善馀堂开会讨论进度,打扫被活化为公共空间的建筑,寻求赞助,设计纪念品。

  无论是阿峰还是颖君,在着手“活化善馀堂”项目时,均没有预想到,过程竟是如此之难及复杂。

  最初测绘时,因部分一楼房屋没有钥匙,想要进入房屋只能上到二楼,再从二楼跳到一楼房间,4米高的墙,但只有3米高的梯子,阿峰却愣是用这把梯子爬进了一楼,其他诸如爬房顶、爬窗户等高难度动作,对于测绘团队来说也是家常便饭。“现在回想起来,的确是有点危险,但当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进行建筑内多余部分的拆除时,团队成员也遇到了一些困阻。“社区居委会很担心安全问题,曾经对我们进行劝阻。”颖君说,当他们在拆除建筑内加建的一个水泥卫生间时,也曾因为善馀堂是历史建筑,居委会提出让团队不要再动工。

  几经沟通,团队得到了莞城规划所及东莞市规划局的支持,根据国内通行的历史建筑保护原则以及上月初东莞颁布的《东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居委会表示只要不动建筑外立面,允许团队对建筑内部进行局部调整。

  为了活化善馀堂项目,颖君度过了一段“疯狂岁月”。在她的床头,都时刻摆着谭氏家谱,谭氏后人都惊讶于她比自己还清楚家谱。为了搜集善馀堂的资料,她要去联系谭氏散落在国内国外的后人,“每天都搜集善馀堂资料到很晚,睡得很少。”回想起那段日子,颖君描述为“苦中作乐”。

  有一天凌晨两三点,颖君的学生仍在给她汇报工作,她劝学生早点睡,对方调皮回了句:“善馀子民怎能早睡”。

  “善馀子民”是善馀营造团队成员对自己的称呼,“听到学生那句话,那一刻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目标:用古建筑的温度温暖城市

  为了5月14日举办的“让百年老宅重生”的活动,“善馀营造”团队在短短两个多月间,拍摄了一部以岌岌可危百年老宅善馀堂及一群文化保育青年为原型的《善馀情》纪录片,还梳理搜集了谭氏善馀堂的历史故事,并制作了与善馀堂相关的文创产品进行义卖。

  活动的所有义卖款项均将用于善馀堂的修缮。在团队的预算中,第一期修缮约需15万元,他们众筹的目标是12万元。

  阿峰表示,由于善馀堂是历史建筑,第一阶段的修缮计划主要针对内部,也会结合活化空间的用途及原有元素进行一定改变,比如为了不影响原来居民的居住,他们会在原有楼梯的另一边增加一座可拆除楼梯。

  这是首次有东莞民间团体以民间筹资的方式修缮历史建筑。阿峰说,“我们只能一步一步走,也希望以此作为东莞官方与民间共同修缮历史建筑的起点。”

  “我们希望把善馀堂活化为展览空间、社区空间、活动空间,举办本土展览、讲座沙龙、工作坊、读书会等。”颖君希望,善馀堂不再是一座冷冰冰的古建筑,而是重新传承历史、连结人与人的关系的活化空间,“哪怕只有一点点改变,我也愿意去做这些小事,让我们的城市更温暖、美好、多元。”

助梦

  已筹集1.4万资金

  截至昨日,善馀营造团队已在众筹网上筹集了近1.4万元,共有余人参与。如果你也想要帮助他们,请登录众筹网,搜索“善馀堂”,点击“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拯救百年老宅需要你!”项目,即可参与众筹。

众筹已进行了十天

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

百年善馀堂,也需要你来助梦

期待任何形式的支持

详询主理人







































北京根治白癜风医院
怎样治愈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ln/995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