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品牌 > 忻州手机严控入校园来听听老师家长怎么

忻州手机严控入校园来听听老师家长怎么

发布时间:2021-7-10 10:51:52   点击数: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7/5824559.html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3月3日,记者采访城区多所中小学,各校负责人表示学校早已禁止学生带手机,但这次教育部下发的《通知》,让学校在日常管理中有据可依。然而,晨报记者采访多位家长后发现,尽管手机进课堂现象已基本没有了,但是对于孩子在家中不能合理使用手机而影响学习,他们依旧觉得非常苦恼和无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忻州城区:各中小学校已基本禁止手机进课堂“禁止中学生带手机,不让小学生带电话手表”,忻州城区各学校严禁手机进课堂早已纳入校纪校规管理。对于特殊情况,学校要求学生“上学交上,放学取回”。另外,学校安装公共电话,满足学生需求,各学龄段老师的办公电话和手机都可借用,保障了学生的需求。忻州高级中学校在校规校纪中明确规定: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这项规定从首届学生入校之时就开始实施。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校定期专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主题班会,选取浏览不健康网站、网上非法赌博、网上借贷等对青少年造成危害的典型案例来教育学生,并通过板报、国旗下讲话、广播站广播等形式,宣传不合理使用手机对学生造成的危害,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手机对学习和健康成长的不良影响,做到远离网络,不带手机进校园。此外,学校还在管理上下足功夫,让教辅人员、一线教师、学生会、家长委员会全员、全程参与管理,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保障,教学楼、门卫、楼长室的电话让学生免费使用,宿舍安装公用电话,方便学生与家长的正常联系。该校政教处副主任陈天罡告诉晨报记者:“制度刚出台时也有个别学生带手机的,但通过家校沟通、教育,这些学生都能及时认识到手机的危害,做到不带手机进校园。学校监督、管理到位,校园文明氛围浓厚,潜移默化,学生自然会受到良好影响,养成好的习惯。”忻州七中是忻府区一所公办学校。对于手机不进课堂,校长助理徐军谊表示,禁止学生带手机,学校一直在管理,但之前没有硬性要求,只是遇到才管理,但随着学生用手机作弊,在手机上打游戏、聊天、网恋等严重影响学习,部分学生还以带手机为荣,在同学之间炫耀等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所以学校针对此事专门开会,制定校规,细化管理。为了全面落实到位,学校安排专人定期在教室和寝室检查,在禁止学生带手机的同时,也严禁老师在课堂上接打电话,要求老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的作用。现在对于“不带手机进校园”,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很少有学生带手机,最多是带着电话手表进校,主要是便于家长接送。忻州现代双语小学是一所全封闭寄宿制学校,校规《四不带》中同样明确规定“不允许带手机”,为方便家长接送,学校做了很多暖心工作,小学教育部主任赵鑫告诉记者:“每周放学前老师会在家长群发布信息,家长可以直接来教室接孩子;生活学习上,老师细致入微满足孩子各种需求,有任何需求联系老师即可,家长放心也安心;在布置作业上,也不存在使用手机,孩子们在课堂上就能完成。”老校长直言:校外监管和管理才是重点和难点忻州市忻府区人才初级中学校,是经忻府区教育局批准成立的民办全封闭式寄宿制初中。人才中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长期的积淀和总结,以人才自身发展形成的校训文化、目标文化、作风文化等为中心,吸收提炼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企业管理文化、严格军事作风文化和激情教育励志文化等多方面营养成分,总结形成了独具人才特色、适应学校发展、符合成长理念的文化体系,使之能够凝心聚力,形成人才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发展,引领教师成长。近年来,学校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现代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积极推进高效“6+”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全力打造高效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正扬帆起航,开拓奋进。严禁手机进校园、进课堂,在忻州人才中学早已实施,并且取得良好效果。该校副校长张玉良表示,在校期间的手机管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校外监管和管理才是重点和难点。学生从校园回归家庭,因自主管理能力差,家长监管不到位,进而沉迷手机无法自拔,这就需要学校加强思想引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也需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做智慧父母,一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之所以很多家庭谈手机变色,是因为担心孩子玩手机上瘾,家长和孩子之间不能达成共识,因此学校在教育上也要拓宽思维。忻州实验中学德育处主任白永亮表示,学校应该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回了家不只对网络、手机感兴趣。充分利用假期、周末,在家庭开展亲子读书、家庭读书角;走出家门做一些有价值的社会活动,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社会、学校、家庭共抓,三方形成合力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家长:手机进课堂禁了我们依旧苦恼无助在忻州城区,晨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中小学家长,家长们均对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手机严禁进课堂表示非常支持,也对孩子所在学校精细化的管理表示认同。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们上课本来就容易分心,带手机进课堂就算不用,一颗心始终都在手机上,哪怕调成静音,他也会时不时地想看有没有信息,游戏玩到什么段位,诸如此类等等,教育部的这样规定特别好!手机的确是个双刃剑,对有自制力的人来说,可以查询信息,及时解惑;对于没有自制力的人来说,是帮助他前行路上的一大块绊脚石。忻州七中的一位家长就因为寒假期间孩子玩手机非常苦恼,他对晨报记者说:“孩子马上就中考了,寒假期间,尽管孩子学习上比初一初二紧张了很多,但是孩子仍然散漫,玩手机没有节制,强制没收孩子手机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去管又担心他的学习,很着急。”这位家长的担心无不代表了不少家长的顾虑。据他介绍,初中生是未成年人,自制力和自主辨别意识弱,无法自控,他们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现在手机上的网页、信息琳琅满目,尤其是短视频的出现,孩子看了之后,沉溺其中,不但占时间,还产生依赖,耽误学习。孩子们往往以学习搜索知识为理由拿手机,自认为可以调节和合理安排,但其实不然,美名其曰是搜索知识,但推送的相关网页,捎带就直接打开,打游戏、网络社交等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学习。他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严格控制玩手机的时间。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广州日报大洋网3月8日消息,手机、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却也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未成年人在用手机、互联网学习之余,也容易沉迷在网络游戏、短视频以及各种社交软件的聊天交往之中。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百浩律师事务所主任黎霞建议,国家扶持相关手机生产商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限制未成年人每天使用手机登陆网络的连续时长与累计时长,避免其过度沉迷手机,影响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必须且只能使用未成年人专用网络、软件,不能登录其他网络,不能下载其他软件。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3.9%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手机、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玩乐、交友的重要工具。黎霞指出,目前来看,网络游戏、短视频等互联网内容良莠不分,其中不乏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而恶搞,违背历史事实、违背科学、违背自然规律、“三观”不正的内容,甚至涉及色情、暴力的行为,存在诱导未成年人离家出走、自杀等风险。这些负面因素,都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目前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主要依赖家长、学校,但学校、家长往往难以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手机。”黎霞表示,就手机功能来说,虽有青少年模式,但是实际效果不大,未成年人随时可以破解家长设置的限制,随时可以下载各种软件、各种游戏,可以登录各种网站。对此,黎霞建议,国家应扶持相关手机生产商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这种手机必须能完全控制未成年人每天使用手机登陆网络的连续时长与累计时长,甚至是网络内容分类登录的时长,一旦超时就自动断网、退出该类内容的登录,以此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登陆网络的时间,避免其过度沉迷手机,影响身心健康。“国家还要扶持开发运营未成年人专用网络、软件。”黎霞建议,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必须且只能使用未成年人专用网络、软件,不能登录其他网络,不能下载其他软件。国家要对未成年人专用网络、软件的内容、功能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监管,保证该专用网络、软件的内容、功能必须是有利于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能让未成年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该网络中的音乐、短视频、影视作品、小说、游戏等必须是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健康“三观”、益智的;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pp/1261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