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广告 > 算法大师张一鸣

算法大师张一鸣

发布时间:2021-2-3 18:17:50   点击数:

作者:浮光掠影

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这个世界有一类人最可怕,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张一鸣就是这样的人。

先天的沉稳加后天的训练,让他几无任何情绪波动,在遇到风浪时,他早已习惯成为那个最冷静的人,但在面对腾讯的收购抑或近期的TikTok风波,他的隐忍中又透着一股野性。

克制和狂野是企业家的两大必备素养,彭蕾借此打造出了蚂蚁帝国,张一鸣也成就了自己的字节跳动。

01

算法背后的信仰,是世界大同

从当年的校园BBS技术圈网红,到创办垂直房产搜索引擎“九九房”,再到主打内容算法推荐的今日头条,张一鸣在信息检索、推荐分发的路上一路狂奔。

头条系所搭建的算法模型会记录用户的每一次行为,基于此计算其喜好,推送他最有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之所以会采取这种机器分发模式,还是源自张一鸣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我想有一个互联网平台,打开它的时候就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早晨讲一下创业公司的新闻,中午则是全球互联网的最新技术,晚上又变为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这样的私人订制,人工显然无力承担,但机器可以。

由机器分发代替人工编辑也顺势成为今日头条颠覆创新的关键一步。

但这背后所依托的其实是“事事皆可头条”的世界大同理念。

在今日头条问世前,寻人启事这类信息只能在夹缝中求生,但张一鸣和他的团队就想:能不能让寻人的信息,第一时间在人走失的位置,向这片区域内的用户进行推送,这样,寻人的概率才会大幅提升。

还有在广袤而相对封闭的中国乡村,农村用户想查看养猪、养蜜蜂之类的三农信息,今日头条的出现,就消除了这一群体“要是早知道就好了”的巨大遗憾。

这一理念在字节走出国门后,也得到了一以贯之地延续。

在最新一封致全体员工的公开信中,张一鸣写道:不站在火星视角,在工作中就可能冒犯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或者把自己的习惯标准强加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正是因为我们在各个国家尊重当地的文化,所以才吸引了不同国家的人才加入字节跳动,经过2-3年的曲折发展,在很多国家我们都建立了很好的雇主品牌。我觉得这也是格局大,ego(自我)小的体现。

在字节跳动,人与人之间都必须直呼其名,连“XX哥、XX姐”甚至是“老师”这样的称谓都不被允许。在张一鸣看来,这些形式化的东西会带来某种心理暗示。想要扁平化管理,就要创造平等的氛围。

而从更深层次来论,很长一段时间里,张一鸣都被看作是那个“更不合群”却“更有想法”的人。成为一名CEO后,他也更加深知,只有容纳员工的缺点,才能成就公司的优点。

至于外界所津津乐道的字节算法之终极目标,张一鸣的回答则是:观察力很好,记性很好,同理心也很好,能够给每位用户与众不同又源源不断的关照。

由此,让人不由感慨这位年轻商界领袖浓厚的人文底蕴。

称张一鸣为算法大师,绝对实至名归。

如今,已经是算法在引领字节的发展,换言之,字节的所有业务都因算法而生。算法计算出用户的行为数据,在用户和产品间精准完成互通,伴随用户的满意度递增,流量也越发价值连城。

这一优势,连信奉数据至上的阿里也无法匹敌。

为了使算法更智能,头条也网罗进大批专业人才,这也让未来的字节更加可期。

02

算法的世界,没有边界

央视财经主持人一哥陈伟鸿曾问张一鸣:面对BAT,你想过要站哪儿吗?

张一鸣回答:我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尽量不站队。

很显然,像张一鸣这样的人,创业当然不是为了成为BAT的员工。

“BAT统领中国互联网的格局已经很长时间了,如果能够有新生的公司进入,我觉得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释放。如果不能靠自己长大,那多没意思。”

但想做大做强,显然要找准赛道、精耕细作。

因此,一方面,字节跳动不去触碰巨头的核心领域;另一方面,它也在寻找更多自己的核心领域。

在成长为新晋广告巨人的路上,字节也让广告变成更为有用的资讯。

广告从诞生之初,就面临一个如何精准投放的永恒命题。

张一鸣就讲过:我从小就看“腰酸、背痛、腿抽筋”的广告,但是我年纪小,用不着补钙产品或者各种膏药。因此,想要最大程度提升广告的转化率,就要找到与这类广告最匹配的用户群。

这点,深植算法,依托大数据的字节跳动最为擅长。

但真正的无边界是知道边界在哪儿。

头条不接医疗广告,并在良莠分层的持续迭代中,不遗余力打击标题党和虚假信息。面对投诉和举报,会通过人工标注,不断精进模型样本,在中立的基调下,持续提高机器识别和推送的广度和精度。

因此,在字节8年的发展历程中,没有百度魏则西事件,没有淘宝黑名单事件,在大是大非面前,迄今为止,体量巨大、前途似锦的字节跳动不曾触碰底线。

因为有任何行业的数据,未来字节打造出另一个世纪佳缘或Boss直聘,只是何时布局以及是否想入局的问题。

03

算法人生,追求的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说白了,就是创造条件让自己永不满足。

从创业之初,张一鸣就没想过春播秋收。

阅读过海量传记的他,很早就发现了巨擘级企业的一个共通之处,坚持最优化发展。为此,亚马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保持低空飞行,年之前的阿里巴巴几乎没有任何利润……

因此,想要收获延迟满足,首先需要有一个无畏的灵魂,遇事百折不挠,还觉得理所当然。

表白被拒,就继续表白,连失落也无暇顾及。

这便是包括张一鸣在内的诸多大人物所拥有的钝感力,别人觉得embarrassed(尴尬)的事,他根本不care(关心)。

而在选拔人才上,张一鸣也选择将这份坚韧进行到底。

在招聘公司所需的KOL(关键人物)时,根据这些高级人才的属性和顾虑,张一鸣向来习惯采取持久战。

抛去橄榄枝,对方没接,他不以为意,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gg/1183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