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广告 > 涉媒体是个什么鬼到原阳去,到祖国最需要的

涉媒体是个什么鬼到原阳去,到祖国最需要的

发布时间:2024/1/13 18:29:14   点击数:
白癜风互助论坛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624574.html

原创/陈安庆来源/南方传媒书院(ID:shendutuji)

到原阳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作者:陈安庆汪珊珊王颖刘丹彤刘紫仪图南谢吕容王文睿张迪

到原阳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有人说打过记者之后,原阳还想找回场子,说明媒体还没有打到原阳的痛处,没有打到七寸。

要不然,地方早乖乖求饶了,说不定他们就是想借记者这趟水转移注意力。

孩子的事儿+打记者的事儿+人民日报的事,至今还没看到原阳县府有人下课。

有人说,中国媒体人也分三六九等,有官员记者,有职业媒体人,也有新闻民工,这是咋分的呢?

也就是说体制内党报党刊的记者是官员记者,早晚写而优而仕,混个一官半职的。职业记者就是,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新闻人,还有一种就是新闻民工,一个意思是媒体人的自嘲自黑,抱怨辛苦待遇少,钱包干瘪,另一个是心态上是拿新闻这口饭,浑饭吃的人,没职业荣誉感和事业心的人。

今天的记者,其实盛况不再,不是什么所谓的无冕之王了,背后的辛酸冷暖自知。

大部分的媒体这几年以写软文糊口谋生,少数几家具有新闻理想和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的媒体,还在前线厮杀,左突右冲,他们拿着微不足道的薪水,从事舆论监督调查报道,打捞沉默的声音,解决公权力和资本,为富不仁、为官不仁的义利失衡问题。

原阳的舆情,愈演愈烈有几个新特点:

1、线下监督,演化为线上舆论战。

在“情感公众”推动下,“公众心理”成为“新巴别塔”的建设中必需的水泥,“情感公众”成为“新巴别塔”的塔基,作为公众情绪聚合平台的社会媒体成为了“塔柱”,激发公众情感的社会民生事件成为我们需要努力修缮的“塔尖”。

2、舆论监督的善意和正义,嬗变为为记者个体维权。

3、同一个新闻事件,媒体内部的撕裂和对峙也很严重。有媒体做舆论监督,有媒体从事洗地和舆情修复,媒体内部阵营中的站队和撕裂也很严重,严重到道不同不相为谋,互相开喷互怼,指责汉贼不两立,不共戴天。

4、记者同业要建立“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不能有人不顾吃相,为了利益成为助纣为,甚至背后捅刀子,胳膊肘往外拐,给打压同行同业者递刀片。

锐气与血性,媒体的骨头和气节都到哪去了?有些媒体当上了洗地工,还有骨头吗?

令人忧心的是如果媒体丧失了舆论监督和质疑,只剩下谄媚的笑,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和开放性,都将丧失,变成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

想当年满街理想主义青年,追风逐日。

如今世俗市侩,熙熙攘攘,人山人海。

凋——敝。

堕——落。

为什么,不再有满街理想主义少年?不复为少年之国。

没有骨头的新闻业,危机四伏,柔弱如草。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几曾识干戈?

或许,我们真不担心新媒体风暴引发的洪水会吞噬多少传媒人的理想和坚持。

我担心的是——下一代新闻人能否和我们一样,心有情怀,以家国为己任,是否能有点骨头,至少是不卖?

1、网络新词—涉媒体和疑似媒体

伴随着事件的发展,两个网络新词也映入了我们眼帘:“涉媒体”和“疑似媒体”。

“涉媒体”,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是与媒体相关的含义。对于这则事件而言,与媒体相关的信息要突出出来表述。从而引发了该词汇的诞生。

而“涉媒体”当中所特指的对象,就是在事件中报警称“在采访期间被殴打”,而在接受警方询问时承认没有记者证的红星新闻“王某强”。

“疑似媒体”,字面意思上更多的透露着一种否定。也就是说,在相关调查机构没有调查出明确的媒体属性前,将其定性成一种“疑似”。

“涉媒体”“疑似媒体”这两种看起来准确的说法,实则模糊了被打记者的身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当于否定了“打记者”这个行为,也就是说想不承认他们打的是媒体记者,他们想说的是打的是疑似或者涉及媒体行业的人,也许不是真记者,想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打的不是真记者。

2、耐人寻味的“涉”字式否定

“涉”,这个字,在官媒中最常见的多是“涉案”“涉黑”“涉黄”“涉毒”等贬义词汇,后面加上“人员”,都与“涉媒体从业人员”的词语结构相同。

这种归类方法,带着官媒文体的惯性,看起来是一种准确的分类定性,但并不难看当中的真实用意。

而在使用了这个新的词汇以后,事件的真实状况也有了改变:“记者被殴打”的事实没有得到当地调查组查实,公布出来的证言,变成了“双方发生推搡、拉扯等肢体行为”。

3、官媒和涉媒体

有人开玩笑说自己都成了一个涉媒体人了,涉媒体人士真不好当。

知识如状元,体力似民工。上得了一线,熬得起夜班;进得了庙堂,混得进江湖。打得过流氓,斗得过官员。扛得住恐吓,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写得了文章,搞得来演讲,报得来真相。

没证的记者和市场媒体都是涉媒体的话,官媒背景的记者似乎很舒服,那就写好宣传稿件,写好各种歌功好文案。当上了记者,去哪个单位,机构其实也是投胎,平台机构不一样,命运前途也不一样。

选择比努力还重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人说媒体圈里的官记者都是党报党媒记者,所谓党媒,就是指机关报,人民日报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湖南日报,都是党媒。党媒这一说法,实际上是相对于市场化媒体而言的,是党报办的各类子刊,晚报、晨报,都属于市场化,非机关报,走都市报、市场化路径,市民生活报,如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楚天都市报都属于市场报。但是,如果讲广义党媒,则是说党管媒体,那么,严格来说,所有在中国境内所有公开发行的本土媒体,都是党媒。

党媒是做什么用的,也就是官方的喉舌,宣传舆论工具,党媒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载体,机关报的属性首要职责在于引领主流舆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执政合法性。新闻媒介的权力层级不等,其行为逻辑也各有差异。党媒必须遵循政治逻辑,与官方立场不一致的将会受到惩罚。这时,传统党报因其“喉舌”的天性就具有优势,也接近权力中心。

4、涉媒体的经济软约束和体制硬服膺

多数媒体在“管制的市场化”之下,党报跟政治权力合谋,市场化媒体则选择跟资本权力合谋,时光的洪流中,我们总会长大。中国新闻媒介间的权力是不平等,不仅总体层面上存在权力层级差异,在各新闻子领域内也存在优先顺序。

18家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排序: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央广、央视、国际台、科技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新社。

18家中央媒体权力层级最高,然后就是一些省级党报、电视台,然后是地市媒体,地方日报党报,最后是地方党报旗下的都市报、晚报。

市场化报纸因其自身的商业属性,具有较高的发言权,在报道一些公民感兴趣的社会新闻真相时,尽其所能努力说真话,满足公众知情权,但是时政报道方面,大量的市场化报纸和其他类型报纸,基本上是向党报看准,避免触碰一些隐形规定,一旦触雷就会被新闻管制部门处罚甚至关门。

总体层面上,党报的权力层级最高。即便市场化报纸在具有一定优势,但国家能够通过垄断经营,分散竞争相结合的市场化改革,来实现对于市场化报纸的经济软约束,从而迫使市场化报纸向党报俯首。

5、涉媒体的守望公共利益之心

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市场化报纸为了规避政治风险,在报道议题和立场上采取保守态度,选择所谓的“政治正确优先”原则,甚至某些时刻,为保全自身利益放弃对公共利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gg/1444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