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广东、海南地区的人,至今还喜欢穿木拖鞋。远远走来,哒哒哒的脚步声响起,很有韵律感。
在北方地区,这种木拖鞋基本见不到。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广州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的考古发掘,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点蛛丝马迹。9月29日,“州城外珠江边——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考古成果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展。展览里十几双晚唐五代时期的木履在余件(套)考古出土文物中显得格外出挑,成了最有趣的展品。
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中路以东、惠福西路以南,这一区域在唐代以前地处广州城西南,宋代纳入广州西城内。年8月至年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项目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在平方米范围发现晚唐、五代南汉、宋元明清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出土各类文物近件套,其中大量晚唐五代南汉陶瓷器和数十件木履是广州城市考古的重要新发现。厚达6米多的文化层堆积、近件文物,见证了广州城的发展变迁。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的考古发掘被列为、年广州重要考古新发现。
考古的一大重要发现是十几只晚唐五代时期木履,也在本次展览中集中亮相,这批木履数量之多在广州地区考古发现中前所未见,反映了唐五代时期广州先民穿木履的历史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近现代。同时,文物保护也是考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展览还现场展示了一批正在水槽内进行保护的木履,让大家近距离了解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考古发现证实,广州城自秦统一岭南建城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以及珠江北岸线的南移不断拓展。安置房项目所在地在唐代以前还是水域,随着人类活动和泥沙淤积,五代南汉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商贸和居住地。展览从考古发现的视角穿越时空为观众朋友慢镜头“回放”了这段历史。
同时,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港口和商业都会,唐宋时期的广州城贸易繁盛,珠江边埠头林立,南北各地货物在此聚集出口,东西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唐代,在广州城西兴建蕃坊。蕃坊的大致范围为北至今中山六路、东至解放路、南至大德路、西至海珠路。北宋,广州拓建城池,形成“东、子、西”三城格局,蕃坊被纳入西城。展览集中展示了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工地出土的一批来自全国著名窑口的瓷器,部分文物带有鲜明的异域风格,是唐宋时期中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此外,展览展出了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工地考古出土的骨器、陶瓷、纺织等手工业生产的文物,以晚唐五代时期居多,这批文物实证了当时广州手工业门类丰富,且具有一定规模。今天广州光塔周围,还保存了象牙街、绒线街、梳篦街、玛瑙巷、米市街、卖麻街、纸行街、竹篙巷、扁担巷等一批与手工业相关的街巷名,表明这一带长期以来是手工业和商业汇集之地,让观众在观展时倍感亲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通讯员:穗文考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