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广告 > 华尔街日报视频记者向新媒体转型不是只把

华尔街日报视频记者向新媒体转型不是只把

发布时间:2016-12-13 5:58:03   点击数:

小编说……

黄梦琳曾供职于华尔街日报北京站,现在转到了香港部。她的工作是一名“videojournalist”,然而在国内语境下,这一职业却每每被人误读。在梦琳看来,这是因为国内媒体界对“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错误理解而形成的一个偏见:转型可不只是简单地把原本在报纸杂志上出现的内容转移到互联网上。真正的向互联网转型是要以互联网的视角处理新闻,这其中就包括了为互联网上的读者生产高质量的新闻视频。

1什么是视频记者?

朋友圈子里能说得清楚我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人,应该一只手能数得过来。就连我妈第一次听我说我以后想干这行时,也曾不屑一顾地说,“不就是搞图片拼接,能有什么意思?”

不过不怪他们。在国外,我和我的同行们会用videojournalist一词来介绍我们的职业,顾名思义,就是“做video的journalist”嘛。可是在中文语境中,每每我跟人说我是“视频记者”,对方要么以为我是电视台的出镜记者,要么以为我是扛摄像机的;而如果我用“视频制作人”(也就是我目前名片上的头衔)来介绍自己,一般对方又会以为我是电视台的导播或者策划。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为了避免麻烦,我都说自己是一名女摄像。

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大众对视频的印象还停留在两种模式——一是电视上看到的,以新闻、戏剧和娱乐节目为主的视频;二是网络上的,以优酷、土豆、爱奇艺这类网站为播放平台的,主要为娱乐内容的视频。

但很多人没有想到,媒体界一天到晚嚷嚷的“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可不只是简单地把原本在报纸杂志上出现的内容转移到互联网上。真正的向互联网转型是要以互联网的视角处理新闻,这其中就包括了为互联网上的读者生产高质量的新闻视频。

可能又有人要问,那电视台把自己的新闻节目分剪成一个个视频片段,放在网上,算不算你所说的互联网视频新闻?算,也不算。算——因为这些视频的确是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不算——因为它们并不是专门为互联网而诞生的。

我的工作就是采编和制作这类独立存在于互联网的新闻视频,英文里一般称webvideos。目前绝大多数的国际主流纸媒都开辟了互联网平台,同时自己生产视频新闻内容。

这些webvideos都具备一个特点:短小精悍。由于互联网世界里的选择过于丰富,人们在网络上的注意广度(AttentionSpan)比在电视机前要短很多。观众和读者看到不感兴趣的内容,鼠标在右上角一点,啪,就关掉了。因此webvideos要足够有趣、制作精良,并且不能过长,才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人完整地接收视频里传递的信息。

半开玩笑地说,也许是因为穷,外媒在视频报道方面不像国内的电视台,一个出镜记者(有时也是编导本人)配一个摄像,成双成对地出去跑新闻,偶尔各自还能带个实习生,条件好的公司还有司机开着采访车接送……

这些我们通、通、都、没、有。

在《华尔街日报》,一条视频从报题、做research、联系采访、拍摄,到写稿、剪辑、制作,有时甚至包括动画制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人完成的。因此我们也有个很酷但又很孤独的称呼,叫做one-manband——“一个人的乐队”。

要成为一名one-manbandvideographer,能进行独立采编、能拍出漂亮的画面和能用图像讲故事,这三者是同等重要的。许多电视台出身的摄像做不到第一条,而很多传统纸媒出身的记者做不到后两条。近十年,美国的新闻学院增开了许多多媒体类的相关课程,目的就是向新闻行业输送能“身兼多职”的专业人才。

2视频记者是如何炼成的?

作为一名女性,我在独自外出拍摄采访时,常常会被问到以下问题:

问题一

PR或采访对象:原来你是个女生啊?

问题二

PR或采访对象:就你一个人?

问题三

PR或采访对象(环顾四周后):你们的摄像师什么时候到啊?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哈哈一笑,就当人家在表示对我刮目相看了。

也许国内的女性视频记者目前仍在少数,但在国外却已是常态。我们纽约总部和伦敦区域总部里就有好些非常厉害的女视频记者;我在国内遇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外媒视频记者全是女生;而在我们位于香港的亚太总部的视频组,八个人里只有两名男士。

外出拍视频,摄像机和三脚架一定是标配。两者当中,三脚架更重一些,强调稳定性,一般都有个十来斤。感谢科技的发展,摄像机反倒越来越轻巧,我们现在使用的摄像机跟普通单反差不多大,女生也可以很轻松地操作。我的女同事D,个头不到一米六,纸片人身材,但扛着动辄几十斤重的器材报道游行也是家常便饭。

不过不得不承认,男生在摄像这个工作上有先天的体能优势,不仅外出拍摄时可以随身携带更多的器材,也更有耐力。因此我和我的女生同事们没少在体能上下功夫,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更强壮。女同事E每周至少要打一次篮球;我最初入行时就常跑健身房,主攻手臂力量。后来又爱上了骑单车,耐力也随之提高了不少。

以上说的是体力劳动,这点来说男生确实占便宜,可在脑力方面,女生细腻、对色彩的敏感也是极大的优势。总之,这一行是不分性别的,男女都可以做得很出色,希望更多的女生朋友勇敢地加入我们。(P.S.向我提问的陈茜同学在成为财经主播之前,也是一名能独当一面的视频记者,可谓全面发展。)

3该如何进入这一行?

我大学学的是财务管理专业,除了喜欢业余时间拍拍照、在网络上看看电视剧以外,当年的生活轨迹和视频真是半点交集也没有。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到了纽约读研后从零开始的。这一来说明我可能有那么点儿天分,二来证明了想踏入这一行并不一定需要长时间的科班学习。

任何人,只要具备中等偏上的审美,能吃苦、有耐心,都会是一颗好苗子。

我研究生毕业后,在纽约继续做了近半年的freelancer(自由记者),然后接到了《华尔街日报》伸出的橄榄枝,回到了国内。抛开运气的成分,我在读研期间积累的作品集帮了我很大的忙。

在美国读新闻,教授会要求每个人都在网上建立一个自己的porfoliowebsite(作品网站),并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域名。从我有了自己的网站开始,我对待每一次作业的态度就更认真了,因为知道它们有了公开展示的渠道。

四个学期下来,我只上过三堂跟视频制作有关的课程,但能拿得出手放上网的视频有六七条,都是短纪录片或feature类。再加上学校鼓励学生向外投稿,并时常帮我们牵线搭桥,它们中的大部分也得以在正式的媒体平台上发表。这些对我建立起自己的portfolio都有极大的帮助,也使我在求职时更加自信。

前段时间发掘我并招我入公司的老板离职了,在他的告别派对上我终于鼓起勇气问他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发现我的,他说,是因为我在学生时期做的一条片子。

4互联网视频新闻该如何创新?

铺垫了这么多,终于可以好好地回答一下陈茜同学向我提出的问题了。

前面说到webvideo和传统电视视频新闻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制作手法。在电视上,新闻的表现形式几乎就只有一种——画面+出镜/画外音+采访;而网络世界中几乎没有限制。这就给了我们极高的自由度去发挥。

我做过的新闻视频中,有传统画外音加采访模式的,有纯粹靠受访者叙述的(英文叫non-narrativestorytelling),有纯文字加画面的,有纯音乐加画面的,有动画、有半动画……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没尝试过的。同这世界上的所有其它事情一样,这些不同创作手法的灵感大多建立在模仿和借鉴上。

就我个人而言,我在生活中也喜欢拍拍剪剪,试用最新的科技产品,发掘最酷的照片或影片处理app,观看各种类型的视频,与我滑雪、骑车的爱好结合起来,制作旅行视频。有时在综艺节目或电影中看到一些有创意的表现手法,我也会默默记下来,找机会运用在合适的地方。

(我去年台湾环岛后制作的视频)

同时,社交媒体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在逼迫着我们不得不创新。比如Facebook中的视频是默认静音状态,这就导致许多重度依赖社交媒体曝光的新闻机构(如BuzzFeed、半岛电视台旗下的AJ+)需要制作更多的无声视频,完全靠画面和画面上的文字传递信息。

至于视频新闻的下一步发展会是什么,作为小辈的我不敢断言,只祈祷以后视频播放前的广告不要像网络电视剧的广告那样又臭又长就好。

以上。

小编提示

TIPS

黄梦琳是应陈茜邀请回答问题“为外媒制作视频,很多时候需要作为女摄像出马,在男摄像为主的国内新闻圈,你有何感触?另,你的视频作品常常充满新意,你是如何发掘创新点?你认为视频新闻的下一步发展是什么?”(点击蓝字,即可阅读她的故事《耶路撒冷到华尔街,新闻梦不仅在战地》)。

现在黄梦琳点名同供职于新闻集团、和她算半个同事的徐倩,和曾是新浪财经驻纽约的首名记者、现任《香港经济日报》金融版首席记者的颜茜来分享经历,回答问题。

问徐倩:你所在的Storyful被称作“社交媒体界的美联社”,专门为新闻机构搜集网络上发布的视频、图片。鉴于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内仍属罕见,想请你分享一下Storyful具体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这种模式在版权观念仍然淡薄的中国有没有可能行得通?

问颜茜:从香港到纽约工作两年后,又回到香港。你白天采访晚上赶稿,还和朋友经营了一个“中环现场”的







































北京看白癜风专科去哪家医院好
河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gg/515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