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标新立异来耸人听闻”广州日报记者吴波
日前,南一鹏的作品《父亲南怀瑾》在南怀瑾先生离世3周年之际全国首发。记者获悉,《父亲南怀瑾》是迄今为止的最完整翔实还原南怀瑾一生的作品。作者南一鹏作为南怀瑾先生的第三子。
南一鹏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与父亲的缘分里,我经历过亲情,也受教如学生。我父亲对社会现象非常理解,所以告诫诸子,不以标新立异来耸人听闻。”
简介:本书从“继志述事”的立场,详尽述说了南怀瑾先生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而立去台湾弘文励教、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回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怀瑾先生的百年传奇人生。
解密南怀瑾的最后岁月
南怀瑾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巨大,吸引万千解读,其中也遭误解较多。作为南怀瑾先生的儿子,南一鹏在《父亲南怀瑾》中,详述很多细节,其中多有释疑、澄清、还原的意图。
据南一鹏书中透露,在太湖的最后几年里,南怀瑾先生“一如既往,过着简单的生活——接待处理事务,与众人交谈,讲课目,打坐、看书、写作。”
年8月,南怀瑾身体出现不适,在弟子的建议下,去上海就医。据南一鹏记述,由于自己身在美国,不能及时赶到,他的两个弟弟陪在父亲身边。南怀瑾住院几日后,病情状况出现严重化。医生在努力后表示:“我们的能力到此为止了。”听到这样的决定,南怀瑾的弟子马宏达心痛地对南怀瑾说:“老师,接下来要靠您自己了。”此时南怀瑾已经无法说话,就用笔写下:“明白,好!”南一鹏听弟弟向他描述,“随后又有学生们来去,父亲就再写下两个字:平凡。”
南一鹏写道:“社会上关于我父亲的言论很多,有神化的,有妖魔化的,有赞美向往的,有顶礼膜拜的,最多的还是真实懂得以及修正自己的,而所有的反应就是镜中的倒影,自家的心性。所以,父亲对大家最后的话,就是‘平凡’,如是而已。”
“父亲并未把世间的成就看在眼里”
南怀瑾一生涉猎颇广,儒、释、道经典著作皆有所涉,但他最为著名,也是传播最广的著作之一,当数《论语别裁》。早在年4月,南怀瑾就已经开始了普及传统文化的探索。也正是在南怀瑾将传统文化解读给大众之际,非议渐生,甚至有人称其是“伪国学大师”。南一鹏表示,过去三十年来认识他父亲的人,多半是出于对传奇人物的崇敬,有些想法遮蔽了南怀瑾的真实思想和学术。他强调,自己不只是单纯的对父亲感怀伤情。“这本书必须是如实地把自己知道的,加上了解到、收集到的诸生故事写出来,争取还原历史事实,留一本记录供后世参究。”
南一鹏称,“父亲并未把世间的成就看在眼里。”在写传记时,南一鹏也对相关内容作出取舍。他介绍:“父亲交往的朋友何止千人,不知名而有才的学子也多如过江之鲫,其中的故事就需要摘要记录,如何取舍也必须多加思考。可是我知道,无论如何陈述,也不能让所有人满意。所以最后只能抱着‘以后继续修正增补’的想法,完成这部作品。”对话南一鹏唯有平凡才能真正回归自性广州日报:您怎么看待父亲南怀瑾以及他最后所说的“平凡”?南一鹏:父亲对社会现象非常理解,所以告诫诸子,不以标新立异来耸人听闻,不以“怪力乱神”来谋取私利,这也就是回到诚意正心的修身本位。我父亲所以会告诫诸子“平凡”二字,就是知道可能有人会把他变成一个招牌,可能假借他的名义来谋利,甚至误导大众学习。
关于“平凡”,我个人的理解是,一切学问与事业,学佛也好,学道也好,学儒也好,乃至于人世间的一切学问,其实都是教人学“做人”,都是在教我们如何树立自己的人格体系。而人格体系终极目标,还是会回归到“平凡”。因为唯有平凡才能真正回归自性。广州日报:南怀瑾先生对您和您的家人有哪些影响?南一鹏:耳濡目染就是家教,父亲对我们的行为要求也是比照国学或佛学理念,自然,我们的一生都不离此道。广州日报:您曾经说过“所谓的教育,不是要教你什么思想,而是要教你怎么思考”,能否谈谈您心中理想的教育方式?南一鹏:我觉得近几百年来实施的教学制度是起因于工业革命以后,为了提升工厂效率而设计的通才教导体制,然后演变成了以文凭来保障工作的观念,导致多数的人最后从事的事业多半与所学无关。最早实施这样体制的欧美教育界,很早就开始做调整,不再是强调教了你什么,而是挑战你学了什么。
我心中的理想教育方式是没有方式的,绝对是因人而异的。教育应该是悟道者的工作,没有悟道,自然无道可以传,所以,我的教育有方法,但是没有方式,这是我心中的真实教育的理想。
——来源自:与天下人同亲
联系-
淘宝:白癜风胶囊太原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gg/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