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广告 > 广州最美家庭李耀辉一家铁血柔情洒大

广州最美家庭李耀辉一家铁血柔情洒大

发布时间:2017-6-21 20:09:38   点击数:

年广州军区颁给赵涌父子的牌匾

  抬眼处,一块“父子功臣,两代风流”的牌匾赫然入目,低眉间,母子婆媳间的暖暖情意盈满房间。这是李耀辉在老人院的住所,一室一厅,布置得和家一样温馨。儿子媳妇早上五点多就起床从花都赶来,笑盈盈地听着母亲有条不紊地讲述着家史,母亲说到兴奋处,大家会心一笑,快乐、幸福、默契、友爱是这个家庭的底色。桌子上是她总结的家训和家风:和睦勤俭高尚,呵护全面成长,世代忠诚革命,爱家爱国爱党。血脉相连情深,好好做事做人,继承红军传统,弘扬雷锋精神。

和睦勤俭高尚:放弃住房住养老院

  83岁的李耀辉去年生过一场病,还不小心摔了一跤,但听说我来访,她坚持站着把我迎进家门,腰杆笔直,气色也好,爽朗大方,脖子处还精心围了一条小丝巾。她待人一贯如此周到礼貌,做事也始终雷厉风行大方利落。

  李耀辉是天津人,从小过继给别人,她16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一辈子兢兢业业,年,她转业到公安系统,主要从事政治思想建设工作,曾任广州市公安局三处副政委,年离休。其丈夫赵涌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公安部队广东省总队后勤部副政委、广东省军区后勤部顾问。夫妻俩为人和善,生活简朴,一生琴瑟和弦相濡以沫。5个儿女都很争气。“我家有12个党员。”老人家自豪地说。她的家曾被部队、街、区、市及全国妇联授予“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称号。年还被市妇联评为“最美家庭”以及获评广东省百户“最美家庭”。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和大爱的家庭。

  5年前,李耀辉放弃了本身享有的住房待遇,主动要求住进养老院。很多人很诧异,思想开通的她却笑呵呵地说:“很多老人对住养老院有思想包袱,但我认为住养老院,有专业医护人员,有老年朋友,生活规律,也不给儿女添麻烦,没有什么不好的。”不时有邻居和工作人员过来打招呼,看得出来,性格开朗的她在这里不仅住得安心,而且很受欢迎。不仅儿子媳妇经常过来陪她,周末,孙子会带着重孙女来看奶奶,其乐融融。李耀辉在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家。

  大儿媳妇张才容是李耀辉以前的同事,是她亲自相中的。她俩的气质如此相似,都是通情达理、吃苦耐劳的人,也都是单位的先进工作者。李耀辉的儿子在部队,驻扎在外地。李耀辉介绍了张才容和儿子认识,果然,彼此都很满意,真正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知道的人都以为张才容是李耀辉的女儿。张才容现在已经退休,经常过来陪婆婆,李耀辉去年生病时,张才容就住进老人院照料婆婆。出门下电梯,婆媳俩很自然地手牵手,缓缓行走在阳光中,阳光洒在她们身上,自然,平和,却是人世间最动人的景象。    

李耀辉的丈夫赵涌和儿子赵燕清军功赫赫。

赵燕清的军功章

呵护全面成长:更高意义上的捐资助学

  年,有记者采访李耀辉,写了篇报道登在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杂志上。惠州第八中学西藏班的学生拉宗读到了这篇文章,给李耀辉写信,表达了她的敬意。李耀辉夫妇了解到拉宗姑娘品学兼优,但是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就开始资助她。不仅资助,更重要的是,把她当做自己亲孙女一般关心她的成长,李耀辉给她回的第一封信里就说,学成后一定要回到故乡去建设新西藏。拉宗很争气,考上了北京的西藏中学(高中)后,又考上了浙江大学。她身体不太好,这些年的生活费、医药费都是李耀辉资助的。拉宗去北京上学前,李耀辉还特意让大儿子把她接到家里,拉宗喊李耀辉“奶奶”,什么事都愿意告诉她。即使是现在,拉宗已经是故乡一名优秀的乡镇干部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也依然会请教充满人生智慧的李奶奶。

  李耀辉认为,资助一个人,并不仅仅只是给钱就不管了,更重要的是,在解决其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要关心她的精神世界,要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对得起生命的价值。

  李耀辉经常以各种方式关怀广东山区儿童。她先后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共两千多元,每当他人需要帮助时,她都慷慨解囊。

李耀辉(中)和赵燕清夫妇

晚年的赵涌、李耀辉夫妇

血脉相连情深:子弹穿过的背包

  大儿子赵燕清从武警某师副政委的岗位上退休,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听母亲讲述过去的事情的时候眼里透出一种清澈的美好。他说:“妈妈以前告诉过我,她刚参加工作不久后,适逢开国大典,那时候妈妈在北京工作,单位要买庆祝的红绸缎,一个同事负责采买时顺便用公款给自己买了一支钢笔,后来被大家发现,受了处分,得不偿失。妈妈那时候就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清白坦荡,不要中饱私囊。”李耀辉很诧异:“这是几十年前我告诉你的吧?你竟然还记得啊。”赵燕清说:“妈妈讲的事我都记得。”母子相视一笑。

  赵燕清有27年不在母亲和妻子身边,驻扎在外地,家里家外都得靠这两个他生命里最重要的女人打理。他说自己何其幸运啊,有这样深明大义的母亲,这样通情达理的妻子,这样和睦温煦的家庭。

  在李耀辉家中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块“父子功臣,两代风流”的牌匾,是年广州军区奖给李耀辉的丈夫、儿子的,以表彰他们对革命事业的突出贡献。广东省军区也授匾“两代军人情操高尚,革命传统一脉相承”给他们。 

  

  赵燕清静静地等母亲都说完后,才轻轻拿出一包东西。是他最心爱的宝贝。一个是小小的针线包,是参军时,父亲送给他的,独自在外,七尺男儿也要学会缝缝补补;一个是打了两个补丁的帆布包。“这是妈妈送给我的。”两个补丁补上的是两个弹孔。年,他参加一次战役,当时,妻子正怀有身孕。他写好遗书,告别妻子,毅然奔赴前线。在通过敌方军队封锁线时,右腿和背部不幸负伤,子弹穿透了他背的帆布包,射进腰部,鲜血染红了军装和帆布包,他紧紧抓住那个包。被子弹打穿的包,后来被妻子一针一线打上补丁缝好。他一直珍藏着,因为“它代表了我的家,这个包上有妈妈的爱,有我的血,有妻子的心”。经历过战争生死考验的男人那一刻心中是怎样的似水柔情?子弹一直残存在体内,26年后,才被安全取出。也被他当做珍贵的“财富”珍藏着。旁人未必理解他这几件看起来丝毫不起眼,甚至是寒酸的“宝贝”,但是,他、母亲、妻子都明白,已足矣。

  第四件宝贝是块卷起来的粗布,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块缀满了军功章和各类奖章的布。和那颗乌黑的子弹放在一起,记录的是他的戎马生涯,他没有说什么,这一生,即使有过那样生死考验的时刻,即使有近30年都在外地,往返奔波,都比不上了这一刻,在母亲和妻子的温柔注视下回顾他的戎马往昔。

  而所谓幸福不正是如此吗?在静好的岁月里和心爱的人在一起,陪陪老母亲,带带小孙女。

李耀辉手写的家风家训

父母送给赵燕清的帆布包和针线包

好好做人做事:给儿孙做剪报本

 

  李耀辉夫妇有三儿二女,三代人共8人参军,儿女不在身边时,彼此只能书信往来,除了聊聊各自工作生活外,如何将家风家训贯穿到底呢?李耀辉有个独家秘笈:剪报本。

  那时候还没有网络,各种通讯工具都不发达。李耀辉在广州天天看报纸,看到好的文章,就剪下来贴好,然后给远方的儿女们寄去。“都是很有哲理很能启发人思维和思想的文章。我最喜欢你们报纸的《每日闲情》了,给他们剪了好多《每日闲情》的文章。”她笑着说。赵燕清不定时地收到母亲寄来的剪报本,认真阅读。“相当于母亲已经做了筛选,给我的都是精华。我的战友也争相阅读,大家都知道我有这样一位有见识有思想的妈妈。”赵燕清自豪地说,眼里露出孩童一样的骄傲。部队领导知道后,还专门请李耀辉夫妇去部队演讲,和大家谈心。

  这个习惯,李耀辉一直保留着,对孙辈也如此。在资讯发达的年代,这种略显古老的方式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吗?答案是肯定的。孙子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在求学阶段,奶奶的剪报本也被战友们啧啧称赞,因为它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文字,更是奶奶的一颗拳拳之心。“他们年轻人忙,没有那么多时间看大部头的书,那我就来帮助他们筛选和分类。通过这些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让他们体会到做好人做好事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一生坦荡,清白无悔。”李耀辉任何事情都井井有条,不仅剪报本,还制作了家庭的照片簿。将孩子们的照片按每个时期、每个人、每个小家庭,都仔细整齐地整理好,一目了然。时间一点一滴流淌,如今,儿孙满堂皆为栋梁,这是岁月最好的回馈。

  离休前的李耀辉全家几乎顿顿吃食堂,因为大家都很忙。离休后,她开始琢磨菜谱,媳妇女婿来自大江南北,她买来这些省份的菜谱,仔细钻研,从煲汤开始,一点一点练厨艺,很快,就成为什么菜都会做的“大厨”。张才容说:“妈妈做的菜比我做的好吃,她真的是用心在做,照顾我们每个人的口味,从不厚此薄彼。”

  吃饭了,李耀辉点了几道菜,热情招呼大家吃,赵燕清夹起菜,给客人,给母亲,给妻子。张才容夹起菜,给客人,给母亲,给丈夫。李耀辉,也夹起菜,给客人,给媳妇,给儿子。大家动作一致,放下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细细小小而又真真实实的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李耀辉认真地嘱咐:“吃好啊,光盘,一定要光盘。”

来源:广州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

请搜索







































白癜风的危害
北京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gg/731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