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回归”深耕本土
广州基金发动“3·50”计划
12月27日,广州轨道交通产业投资发展基金(有限合伙)(下称“轨交基金”)在广州召开第一次投决会,通过了投资广州铁科智控有限公司的议案,轨交基金拟投资占股30%。
轨交基金总规模亿元,由广州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广州基金”)旗下广州汇垠天粤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汇垠天粤”)作为基金管理人,联合广州地铁集团、广州万宝集团、广州广日股份、广州白云投资基金、广州建筑集团和白云电气集团等作为投资人共同发起设立,首期规模20亿元。
“作为一家专注于投资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的主题基金,轨交基金志在支持将轨道交通产业打造为广州新的支柱产业。”汇垠天粤常务副总经理左梁说。
今年10月26日,广州基金主发设立亿元轨交基金,专注于投资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旨在支持将轨道交通产业打造为广州新的支柱产业
百亿基金支持IAB战略
百亿轨交基金,仅仅是广州基金发挥资本纽带作用的其中一例。在素有花城之誉的广州,围绕市政府大力提倡的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战略,广州基金已花开四朵,轨道交通只是其中之一(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
今年8月份,广州基金旗下广州市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新兴基金”),联合广州市无线电集团旗下广电平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设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基金规模亿元,以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实现广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全价值链发展为目标。
紧接着,新兴基金又与益普资本(香港)有限公司及广州开发区产业基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规模同样是亿的冷泉港(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基金。
同月,广州基金子公司广州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下称“工业基金”)曝出计划,拟与中国联通共同发起成立广州物联网产业基金,规模亿元,主要投向智慧制造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产业。
据广州基金常务副总经理董轶哲介绍,除上述四只大型基金外,广州基金还与蓝盾股份、纳兰德资本共同发起设立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8亿元;与佳都科技发起佳都科技人工智能产业并购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
混改2.0模式
“大力支持新兴产业之余,
广州基金并没有忽略传统市场。
”早在去年1月,广州基金即与广州建筑集团、广州地铁、广州万宝集团、广州纺织集团等4家国企签署国企混改基金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了独特的“国企混改2.0”模式——以“基金募资、并购做强、资本运作、员工激励”为核心要素,通过资本运作推动传统国企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
8月21日,广州基金旗下广州市城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城“城发基金”)成功认购珠江钢琴()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10.93亿元。
11月16日,广汽集团()非公开发行新增股份办理完登记托管手续,汇垠天粤出资60亿元认购3.01亿股,以持股5.95%(不含H股)成为第二大股东。
“入股广汽是一个较为纯粹的市场行为,既出于广汽集团的再融资需求,也是汇垠天粤在与上市公司做过密切了解,以及详细的调研分析后,根据其成长性作出的一次符合预期的决定。”汇垠天粤董事长闵飞说,“我们希望广汽三到五年之内能做到三个第一,A股市场汽车整车板块市值第一、总股本第一、规模增长第一。”他同时表示,助力广州产业转型升级是广州基金的天然使命,未来还将继续通过重组、整合等多种形式,创新思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广州基金共计发起8只国企混改基金,总规模约亿元。
“两个回归”深耕广州
12月6日,首期规模亿元的中粮优化产业基金落户广州,广州基金持有基金管理公司40%股权。分析人士认为,该基金一方面带动央企相关金融板块落户广州,另一方面有望引导广州资本投资央企,分享改革红利。
接下来,广州基金还计划携手清华金融科技研究院成立广州“产学研基地”,与国开城镇基金深度合作,挖掘城市建设更新方面的市场空间。
所有这一切,都与广州基金的“两个回归”战略——支持广州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广州基础建设投资——一脉相承。
据统计,自年以来,广州基金旗下的广州科技金融创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深入落实“两个回归”精神,共计投资11个广州企业(项目),投资金额17亿元,吸引6.13亿元资金入穗,共在广州成立了5支基金,总规模31亿元。汇垠天粤吸引31.86亿元资金入穗,共在广州成立了5只基金,总规模50亿元。
城发基金在原已投入60亿的基础上,将总计亿元支持广州铁投集团项目建设;落实亿元投入市交投交通基础设施集团项目;发起设立基础设施资本金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
“按照‘两个回归’的要求,我们提出了三个‘立足于’:立足于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立足于广州基础设施投资,立足于广州基金下一步的发展,做强做大做优。”韩颖说,“其中,前两点是后一点的前提,离开了服务广州经济,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
“3·50”计划
“正是在这一思路下,“3·50”计划出炉了
”所谓“3·50”计划,简言之,就是在前述四只百亿行业基金的基础上,与广州金融办、广州市工商联合作,用三年时间推50家广州本土企业上市,实现产融结合、脱虚向实,做强做大广州金融版图。
令人关心的是,由地方政府成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怎样在做好政策性本分的同时,控制好市场运作中可能的风险?国有资金在完成政策使命之后,该如何做好市场化的退出安排?
年,广州基金逐步将经营业务下沉到各子公司,在集团不负责具体业务的情况下,为做好风险管理,构建了“子公司风控+集团稽核”的多层次风险管控模式——各子公司设立风控部,负责法律审查、财务咨询、风险防控、项目监控,把好“事前关”;集团设立内审稽核部,重点就大额投资决策、资金调拨、业务担保等方面存在的流程瑕疵和潜在风险提出审计意见,并反馈子公司改进完善,把好“事后关”。同时,集团向子公司委派内审、财务负责人,实行垂直管理。而接下来,“专业化、阳光化、扁平化”将成为新的关键词,在不影响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所有投资项目都会展示在互联网上供人监督,同时全面清理冗余的层级架构,适度收权,在广州基金集团层面成立大投决会、大风控委员会。
对于几只专项基金的退出渠道,广州基金亦有安排。“我们现在计划设立的几只基金,49%是国有的。“董轶哲说,”我们的想法是,三年之后,49%当中25%给所投企业的管理层做回购,前提是基本达到当时的IPO条件;12%在自愿的前提下卖给基金管理人,这也是对他们卓越眼光与有效管理的回报;另外12%给到参与这个基金的社会资本。”
文/刘幸
(资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