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简介 > 广州日报人物在线采访的私人现实版及补

广州日报人物在线采访的私人现实版及补

发布时间:2020-5-14 10:51:35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dfzj/

(采访者:罗嘉妮;本文由张桦授权发布)

张老师:

本报最近在《半月谈》上看到您的专访,对您和玄音很感兴趣。您和玄音的故事我们已经大概有了了解,为此,本报想通过邮件采访补充一些我们的问题,望提供相关协助。

1.制作一只手碟的周期大概是要多久?(常规状态下)制作手碟的大致步骤分为哪几步?目前主要是以定制接单为主吗?

一只手碟的制作周期大约1个月:从制形、氮化、制作音区、退火、调音、黏合、精调,可以粗略的分成这7个环节。我基本是接订单制作,偶有实验的作品也会作为现货出售。

2.目前手碟一共有几个音调?是什么决定手碟发出的音色?制作手碟选取的材料一般是哪些?

手碟因其体量的限制,单面的音一般都在8-10个。其创始人Fliex在初制时期将钢鼓的多音形式简化到了9个音:这样做是为了使手碟有更干净和温暖的音质,并在一个简化的音阶系统中完善单个音以及音与音之间的共鸣,此外,便是将调式的概念运用到手碟中——钢鼓也分类型,但基本是援引了西方合唱团编织的概念,分出了男中、双男高、第二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六音低音、九音低音等十种制式——再根据自然大小调衍生出20余种调式,并分别赋予了不同的音乐地缘风格,这大概就是手碟初创时期调式的基本面貌。至今,我已尝试制作了20余种调式,大致分为通用、低音、欧洲、中东、中国、日本、东南亚七类,此外,还有印象派的全音阶、特殊音区结构、双面手碟手碟,每年我都会想法子做点有意思的东西出来。调式编写是一门学问,涉及到驳杂的制作经验,不多展开了。音色是手碟的魅力所在,因其特殊的声学结构和超出日常的听觉经验。这要分两个层面讲,一个是声学结构,一个是制作者的经验:其一,手碟与钢鼓在根音与泛音之外,还加入了一个泛音的五度泛音(所有乐器,乃至自然界的声音,天然包涵着前两者)这直接带来了不同的听感,一种超乎寻常的听觉体验,许多人将手碟的声音描述为空灵,其实部分源于此;再者,手碟是属于自鸣体乐器,强调音之间的呼应和共鸣,这在众多乐器中比较特殊。其二,具体到个体,决定手碟音色的主要因素是制作者的个人经验,如同画家之于画作,作家之于文学、音乐家之于作曲,完全是个人的经验、喜好、理解。我不认为好的文艺作品是技术在说话,诚然,掌握技巧和技术并行不悖,但以我的经验,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之所以好,好在技巧背后的东西,好的手碟有情感、有温度,有作者的理解和表达。

3.看到您在别的访谈中有提到,很多人会带着手碟找您维修,您会觉得有些是不能修好的,因为出厂的时候就是不合格的。不知道能否请教一下,对于手工制作来说,合格的标准是什么?具体从哪几方面具体说明?

每年都会有不少人找我维修的手碟,维修前我都会确认手碟的出处:对于那些制作精良的手碟,调整音准和音色并不需要犹豫,大多只需顺势而为,因为音色早已如记忆般存在里面,只需你再度将它调取出来即可;那些勉强维系音色、做工欠考究的手碟有时会耗费你成倍的精力,常不得不与它妥协,末了,也只调出个差强人意。这与我的愚钝当然脱不了干系,但一块好料子裁坏了,补缀者吃苦头,结果自然也好不到哪去。话说到这里,正好回应你提的问题——合格的标准是什么?这着实是个考量产品的思路:一求合格,二讲标准。我并不懂生产,做手碟和我以前画画做雕塑没有两样:最怕的就是陷入机械的复制,为生产而生产——生产讲效率、要标准化、控制成本——一幅写实肖像画合格的标准是什么?说形要准,神要似,这些都不足以支撑起一幅好画,换一个场景,则算一张过关的考卷,一单客人满意的街边肖像。姑且把手碟看做一份考卷,一桩买卖看,它就有技术层面的标准的,但需要很具体:音准与否、延音的长短、有没有窜音、共鸣大小、泛音的比例、音量的平衡、音区的结实程度、敏感程度,稳定性等等,每个都可以细讲,每个都具体到实体,但唯难用语言描述,所以我从不用“空灵”这样的词来形容手碟,太含糊,太空泛。想知道什么样是好的手碟,要多比较,多听,最好是现场,此外,建立对音色的概念,音色与画无异,也论品,论格。

4.制作工期相对较长,但是您还是反对手碟量产化的吧?

我反不反对量产不重要,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手碟的创始人Felix与Sabinna,自上个世纪末至今,始终他们两个人做Hang;俄罗斯的手碟品牌Spb间或有一两位助手,负责调音的灵魂人物就一个;西班牙的手碟品牌Bells,调音师就一个老头。目所能及的,如日本的园部良、美国的Halo、以色列的Yishama等等这些,要么单打独斗,要么三两成伙,手碟诞生近20年,不见西方制作者们弄出量产的格局,偶有批量的厂商出现,也不予登堂入室。什么原因?是他们技术不行,还是人手不够?年,自我的手碟在中国露面,从我一个人孤零零奋斗,到去年乐展7家手碟品牌,短短5年(实则是16年-18年这3年中)手碟市场已一片火热,没有一家不是做量产的,不光是手碟的生产,还有批发、培训、考级、代理,喷薄欲出。这是我看到的手碟在中国的生态图景,大抵没有人能反驳的事实。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没有资格评判,我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jj/1071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