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出生于民国,爷爷在广州上下九杨巷路淘沙氹经营永隆油墨印行,当时家境较殷实,长辈们有到茶楼饮早茶的习惯,一盅两件是每天例行之乐事。而我的名字古碧如是曾念卜卜斋(私塾)的奶奶为我起的,在我印象中她是一个古诗倒背如流的西关女子。奶奶说“如”字的灵感来源于茶楼,当时的茶楼用“如”字号命名有如日东升等的美好祈愿,后来“如”字号果然因为信用昭著,人们乐以此命名,最多时达10余家,由于全是七堡人经营,故称“围内”。它们是:东如、西如、南如、太如、惠如、多如、三如、五如、九如、天如、瑞如、福如、宝如。“食在广州”并非浪得虚名,我的名字可见一斑。
以下是20-40年代广州的著名茶楼
年代陶陶居
年代陆羽居
年代莲香大茶楼
民国大三元酒家
民国大同酒家
年代广州酒家
民国时期泮溪酒家
我的学生中有本地人也有新广州人。作为地道老广,我喜欢把岭南文化融入到课程,让学生了解广州传统文化,也鼓励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年6月22日我带领学生及其家长来为西街民国楼的荒废天台彩绘广州特色的墙画,孩子们把自己对传统文化和新地标的印象,永久留在了西街这栋百年老宅中。
饮早茶
《广州茶楼》创作者:冯梓东亲子组合
父子两人在上下九传统茶楼喝茶,画面上有老字号茶楼的建筑外观和民国花砖及点心车等,让人一眼就看出西关传统特色。
赛龙舟
中国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是战国时代已有的习俗,后为纪念屈原同时祈求风调雨顺、事事如意而盛行于南方,北方近水城市也有此习俗。
广州番禺大岭村龙舟
民国端午节龙舟水上表演戏曲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五月
《龙舟竞渡》创作者:潘俊铭亲子组合
11岁的潘俊铭画的是一帮打扮新潮的小男生在龙舟竞渡,暗喻传统文化有新的接班人。
舞狮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都以狮舞助兴,它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一千多年历史,按风格流派分南狮和北狮,南狮重意北狮重技,而南狮又称醒狮。
民国两名女子在整理醒狮道具
清铜对狮
《舞狮子》创作者:黄希璇亲子组合
5岁半的黄希璇把她幻想自己在布满萤火虫的夜幕下舞狮的场景画了出来。
鸡公榄
广州传统名小吃,用广东特产白榄经腌制加工而成,有甜的和顺榄,咸的甘草榄和辣椒榄三种。鸡公榄入口清甜爽脆,回味无穷。叫卖者为吸引顾客注意,把一只色彩缤纷的纸扎大公鸡模型套在自己身上,吹着唢呐穿街过巷叫卖,鸡公榄因此得名。以前住楼上的人懒于下楼买,开始时用绳系着篮子取榄给钱,后来卖榄人练就隔空投“榄”的功夫,楼上人收到榄后再把钱抛下来,鸡公榄是老广们的美好回忆。
万兆泉鸡公榄泥塑
《鸡公榄》创作者:韩秋盈亲子组合
10岁的韩秋盈画了叫卖鸡公榄场景,远处是广州塔与西塔,暗喻新老文化和谐并存。
骑楼
年8月广州骑楼摄影:杰克·恩伯斯
年代广州惠爱路(现吉祥路口)骑楼
民国时期广州太平南(现人民南路)骑楼
《UFO骑楼》创作者:卓宇昕亲子组合
5岁的卓宇昕把喜欢的外星人、UFO与骑楼相结合设计成UFO骑楼,前面的横线是他观察到的趟栊。
新广州人眼中的广州
镬耳屋
岭南传统广府民居代表,因其山墙状似镬耳而得名,一般为砖木结构,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
广州塔
《广州塔下幸福人家》创作者:吴语思
吴语思觉得广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广州给她留下的印象是交通方便,繁荣有活力。她听到“广州元素”,第一反应就是广州塔和镬耳屋,这正好是新老广州的建筑特色。
猎德大桥
《猎德大桥下的海洋世界》创作者:龙天健亲子组合
5岁半的新广州人龙天健画了他心中的猎德大桥和桥下的海洋世界,大桥长着翅膀仿佛就要飞起来,他希望广州的环境更美。
作为广州的一分子,我们对孕育自己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感情,希望以"广州元素"为创作圆心,用视觉传达的方式去作一次尝试,这是关于两代人同时对广州元素思考的命题,执行的过程就是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作品完成后大家感觉更了解和热爱广州了。
备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广州日报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