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由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广州市慈善会主办的新征程“善”担当——《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暨广州公益慈善盛典发布会召开。
发布会现场,主办方对《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进行发布,就粤港澳大湾区社会责任影响力暨广州公益慈善盛典、十三五期间广州慈善发展的基本情况、内容亮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写作团队负责人胡小军介绍,在推动社区慈善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一定要发挥各个城市自身的优势,基于区域特色,凸显地方治理。年广州区级层面登记的慈善组织占比提升较快,在这一过程中,广州大力推动社区慈善基金和社区慈善捐赠站点载体的建设,着力培育多种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番禺和从化两个地区成效明显,其经验可供其他区参考借鉴。
发布会现场
《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发布《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由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和广州市慈善会主编出版,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第三本广州公益慈善蓝皮书。
《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写作团队负责人胡小军介绍,蓝皮书由总报告、专题报告篇、地区发展篇、年度热点篇及附录五大部分构成。
其中,总报告对年度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整体情况进行了综述。专题报告篇包含广州市慈善组织发展状况分析报告、广州市慈善组织公开募捐情况分析报告、“广益联募”平台分析报告、广州慈善力量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报告、广州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观察报告、广州市志愿服务发展报告、广州企业慈善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及广州社区慈善基金(会)发展报告,共计8个专题领域的分报告。地区发展篇收录了广州市番禺区和从化区年度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总结报告。年度热点篇遴选了年度广州市在全国公益慈善领域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探索和实践。附录部分收录了年度广州市在公益慈善领域出台的一些重要政策文件和年度广州公益慈善十件大事。
蓝皮书显示,随着“慈善之城”建设的持续推进,广州公益慈善事业继续保持积极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
一是慈善组织整体数量增长较快,区级层面登记的慈善组织占比提升;截至年12月31日,广州登记和认定的慈善组织数量达到家,较年增加了48家,增幅达45.7%,其中基金会仍是慈善组织的主体。
二是具有公募资格的组织数量稳步增长;年度,广州市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数量达到14家。此外,作为首批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广益联募平台在年增加入驻机构65家,发布慈善项目个,年度平台总的筹款数额达到.2万元。
三是发起成立基金会和慈善信托成为企业公益的新选择和新模式;截至年12月底,在广州市登记的基金会总数达到了79家。在新增的基金会中,由企业为主体发起成立的基金会数量最多,所占比例为60%。同时,慈善信托在广州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年12月底,备案的慈善信托共有11单,总的财产规模达到.54万元。
四是社区慈善基金成为广州公益慈善事业新的增长点;年,广州市民政局发布《广州市实施“社工+慈善”战略工作方案》,将设立社区慈善捐赠站点、发展社区慈善基金(会)、打造“社工+慈善”品牌服务项目等作为重点工作予以推进,社区慈善基金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五是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加快推进,志愿服务的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截至年12月底,在广州市、区两级登记的社会组织名称中含有“志愿服务”、“志愿者”、“义工”字样的社会组织共有家。年度,随着广州公益“时间银行”的上线,广州在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也走出了重要一步。
六是枢纽型慈善组织的作用得到发挥,慈善服务的聚合效应开始显现;广州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主要集中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与志愿扶贫三大领域,市、区慈善会等慈善组织积极搭建“慈善+精准扶贫”平台,“救助型”与“培力型”扶贫项目同步推进,扶贫由“广泛性”活动向“精准性”项目转变,积极助力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胡小军介绍,在推动社区慈善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一定要发挥各个城市自身的优势。广州在推动社区慈善发展中发挥了几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和做法,一是已经实现了社工服务站全覆盖,广州在推动社区慈善发展过程中,依托社工站优势,特别强调“社工+慈善+志愿服务”模式;二是大力推动社区慈善基金和社区慈善捐赠站点的建设,发挥其作为社区慈善载体的作用;三是强调社区慈善基金和社区慈善捐赠站点与社区、社工机构和社区社会组织之间有效联动;四是大力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培育多种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番禺和从化两个地区基于区域特色,凸显地方治理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经验可供其他区参考借鉴。
善城广州将在接下来推出公益慈善蓝皮书专题,推送蓝皮书精选内容,记得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