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简介 > 羊城晚报凝炼在笔墨间的端阳竞渡

羊城晚报凝炼在笔墨间的端阳竞渡

发布时间:2016-12-27 5:18:55   点击数:

凝炼在笔墨间的端阳竞渡

年06月04日《羊城晚报》

作者:黎丽明

扒龙舟瓷盘(佛山博物馆藏)

A、文人招子庸袒胸光脚投入赛龙舟

赛龙舟(清代外销通草水彩画广州博物馆藏)

生活在珠江水乡的居民,凫水、掌舟几近本能。南越王墓出土的提筒,绘有羽人(神话中的飞仙)手执俘虏首级站立战船的图案。这证明了两千年前的越人就善舟楫而习水斗。

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专有“舟语”一卷,不仅介绍当时广东的几种常见船舶,还特别提到顺德、东莞两地龙舟竞渡的盛况。据他所言,广东一带的端午龙舟竞渡,“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也即自五月初一至三十整整一个月里,每处乡村均有龙舟盛会可看。可见端午龙舟竞渡,是粤人古而有之的习俗。

从清人的笔记可见,寓穗士人在端午期间也热衷到广州城郊看龙舟。广东画界名人谢兰生就在他的日记里,多次提到端午节期间与友人相约看龙舟的情形。

年(清嘉庆廿五年五月)的端午节,他的日记就有这样的记载——

(初四日)平湖(伍秉鉴)招集诸君至赤岗塔下看龙船,并携乐妓。

(初五日)中午与楷屏(黎应钟)同候铭山(招子庸),约同往黄竹岐看龙船,游舫甚盛。晚邀铭山,过船饮极畅,更后还观妙楼。”

(初六日)平湖(伍秉鉴)着人速往黄沙看龙船,至黄沙则游人甚寂,闻港内有龙船而未得见,惟竟日听姬人清唱而已。

由文字来看,十三行的富商伍秉鉴(号平湖)也热衷于此。他应该是在画舫上招待朋友看龙舟竞渡,同时还携乐妓一起游玩并唱曲助兴。

根据今日的观察,传统的乡村龙舟盛事有两种活动方式:“斗标”和“趁景”。

“斗标”,即赛龙船夺锦标,力争第一以夺标是其比赛的唯一目的。所用的龙船称为“赛龙”,有“短龙”(约长二十余米的尖底龙船,适合短距离的竞渡)与“长龙”(长可达三四十米的梳齿底龙船,适合长距离竞渡)之分。其人员配备有鼓手、锣手、舵手、桡手、标手(负责夺标,可由鼓手或桡手兼任)。

“趁景”,即在端午节前后数日内,乡村之间龙船互访(本地人叫“探亲”)的盛大活动。所用的龙船称为“游龙”,是平底船,船身宽阔、平稳、速度较慢。其船上多布满生花罗伞、鲜花头牌,因此“游龙”也叫“彩龙”。趁景中也有龙舟竞渡一项。但趁景中的竞渡,不仅仅是比赛速度,还要比赛船只的装饰和旗手、桡手技艺表演的娱乐性。其人员配备不仅有“斗标”中鼓手、锣手、舵手、桡手,还有头旗手(站船头以摇旗为信号指挥龙舟者)、炮手(专门放鞭炮)、和陪神(在神楼旁搧葵扇者)。

龙船会景的活动日期,如同“墟日”,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排期表。兴致高的游人大可根据排期表,每日到不同的乡村观看。年的端午节期间,谢兰生就连着三天到黄竹岐、赤岗、黄沙等地看龙舟趁景。

参与龙舟竞渡的文人,最有趣的莫过于招子庸。招子庸是清嘉道年间南海横沙村人(即现白云区金沙洲横沙村),以武举人出仕,曾到山东潍县等地任县官。他以善画竹、蟹以及喜作粤讴著称于世。他曾亲自参与到龙舟竞渡中,他的同学徐荣有诗对此作了描述和称赞:“端午吊三闾,倾国事游衍。万人竟高标,五彩装巨艑。君簪石榴花,船头立袒跣。左旗右擂鼓,一擂旗一展。阳侯愕而避,风浪不敢转。”

诗人冼玉清将这首诗理解为:招子庸头簪石榴花,袒胸光脚立于船头,“左手执旗,右手擂鼓”,忘情地投入到比赛中。

头旗手是全船的灵魂人物,由他根据水文情况决定前进速度是快是慢。同时,往往为了吸引观众,头旗手还会精心装扮,随船上下起伏的节奏而作“跳投”表演,成为龙船趁景中的有趣一景。显然,招子庸是站立在船头,身手灵敏地挥动着手中的旗,指挥龙船前进,武举人的身份实至名归。

龙船(年第11期《时事画报》)

B、外销水彩画中的龙舟竞渡

佛山剪纸扒龙舟(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是如此吸引民众,有没有画人将之入画呢?特别是广东的画家什么时候开始把龙舟竞渡作为绘画题材?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在较早的时期,这类题材一直是画匠喜爱的题材,尤以外销工艺品为多见。在英国维多利亚及阿伯特博物馆以及大英图书馆所藏的外销水彩画,均有描绘这个题材的作品。

当时广州的画工在制作外销水彩画时,为吸引洋人,满足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描绘的多是广州乃至中国的风土人情。本地的龙舟竞渡,自然是其中一类。

值得一提的是,水上运动无分国界。在广州的外国商人、水手也热衷赛艇。他们的赛艇,由中国工匠制作,但形制为西式,或六桨或八桨。年11月,他们曾在黄埔举行赛艇。其后,在年,他们成立了“广州赛艇会”。

在专供外销的广彩瓷器中,“龙舟竞渡”也是常见题材。佛山博物馆藏的《扒龙舟广彩瓷盘》,就非常生动地再现了端午龙舟的场景。画面中央,两艘龙舟正急速前进,船上的罗伞、旗帜飞扬。下方有两艘小船穿梭江面。而右上方是接载游客观赏龙舟竞渡的游船。由船上精美的装饰推断,这艘船应该就是上文提到伍秉鉴招呼朋友看龙舟的画舫了。

根据陈玲玲老师的研究,广彩瓷自清中期以后,表现岭南风情的题材增多。由于龙舟竞渡是画工们最为熟悉不过的本地题材之一,将它们绘上彩瓷中,是很自然的事。

龙舟竞渡还见诸佛山剪纸。佛山剪纸喜欢运用套色、写色、衬色等多种技法以及巧妙利用铜箔、锡箔等多种材质。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的佛山剪纸《扒龙舟》,色彩丰富,鲜艳夺目,将珠江三角洲扒龙舟的热闹场面表现得厚朴有趣。

C、居巢居廉用画记录扒龙舟

龙舟图(大英图书馆藏)

谢兰生的日记只提到他观看龙舟赛,却只字未提他绘有相关的画作。就目前的资料所见,居巢、居廉在19世纪中均有表现龙舟竞渡题材的作品存世,至少证明了19世纪中,广州的文人画家已开始将这类地方风俗意味浓厚的题材入画。广州艺术博物院就收藏有居巢和居廉两幅以龙舟赛为题的作品,一幅是居巢绘于年的《赛龙舟图》,另一幅是居廉画于年的《端阳龙舟竞渡》。

二居在绘画技法上有传承关系,但同题的两幅作品将两人在绘画风格和审美趣味上的差别完全展现。居巢的画风较为写意概括。作品中,一人站船首指挥,四桡手划桨,一人站船尾。河面上除了两艘龙船外,还有三四艘观战的游船,岸边也站满了游人,以此表现龙舟竞渡之热闹非凡。

而居廉的作品,是一幅纨扇面作品,极为工细,尺幅虽小,但描绘了几近一百个人物。画面居中为宽阔的河道,右边一条龙舟正奋力向前,另一条龙舟正努力逼近。船头表演“跳投”的指挥、船中的鼓手、旗手、桡手以及神龛旁执蒲扇的陪神等细节清晰可见,生动逼真。

此外,画中的河道两岸,站满了观看的游人,有穿长袍的文人士子,有光脚着短裤的寻常百姓,有手执蒲扇的垂髫小儿等等。特别有意思的是,画者没有忘记交代富家女眷。岸边停靠的一艘小船以及岸边的一座高楼,均可见衣妆讲究的女士。可见当时的富户及其女眷为避开人潮,或乘船或到岸边高楼观看。

由此可见,居廉对龙舟竞渡非常熟悉,并细心观察,让我们能很好地感受当时龙舟竞渡的情致和风俗。根据作品的题跋,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荔枝湾五月初五龙舟会景的情景。两岸绿树点满了朱红,寓意所画的正是“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荔枝湾。

D、《时事画报》上更真实的龙船

居巢龙舟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比居廉更为工细地描绘龙舟竞渡的,还有清末人物画家谭云波刊于《时事画报》上的《龙船》。

清末《时事画报》以刊登新闻题材为主,很多作品由谭云波绘画,因为他在人物画上的造诣,在当时属于一流。

《龙船》单从绘画上来说,也许并不特别出色,但却极为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再现清末珠江竞渡的盛况。河道一旁密密麻麻地停满船只,游人挤满了停泊的船只上、站满了沿河的高楼里。三艘龙船占据了画面的大半。龙船上的旗手、桡手、鼓手、陪神等描绘得细致而逼真,由于这幅作品是《时事画报》的新闻画,较之于居廉的作品,更真实地反映了龙舟竞渡的世俗趣味。

(完)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名的医院
北京哪个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jj/549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