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内,馆陶县共有户人实现了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72%,37个贫困村达到了出列标准,农民收入与往年相比大幅增长……农民增收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密码”?近日记者走访馆陶县多个乡村,了解特色产业带来的乡村巨变。
晚秋黄梨成“摇钱树”
在房寨镇拐渠村田头,果农贺西运指着田野上的大片梨园,一脸自豪:“去年采摘节期间,晚秋黄梨进园采摘每斤3元,我家5亩梨园比往年多挣两万多元呢!”
拐渠村是馆陶县年重点建设的特色小镇之一,自年始引种晚秋黄梨,历经15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该村晚秋黄梨是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从国外引进,由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农艺师杜宝仓利用芽变技术,经过多年研究培育出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具有果个大、品质好、耐储藏、营养价值高等特点,被称为“梨中之王”、果中极品。目前,产品销往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广西、广东及河北各市,40%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县里将晚秋黄梨种植确定为全县第六大富民产业。当前,晚秋黄梨种植正在向周边村辐射,今年将再新增亩,达到亩;年再增加亩,达到亩,这里将打造成‘晚秋黄梨之都’。”房寨镇镇长王苏云说,如今,晚秋黄梨成为拐渠村农民的“摇钱树”。
黄瓜成“绿色银行”
寿山寺乡翟庄村黄瓜种植户李俊旺高兴地说:“村里家家户户种植温室黄瓜大棚,很多贫困户靠种植温室黄瓜大棚脱了贫,许多人家还把小汽车开回了家。”自建设美丽乡村黄瓜小镇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全县黄瓜种植面积从原来的3.5万亩发展到10万多亩。
在美丽的黄瓜小镇翟庄村,这里的温室黄瓜大棚达到了多个。翟庄村在本村的世界黄瓜博览基地里种植着多个黄瓜品种。世界黄瓜博览基地占地7亩多,两个大型智能玻璃温室棚内设施齐全,配套了风机湿帘。玻璃温室内黄瓜种植全部采用椰糠基质栽培,配套滴灌设施,并运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配置肥液、灌水施肥、过程监控的全自动化,在操作间点点鼠标就能轻松地完成灌水施肥的工作。
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馆陶县建起了黄瓜小镇、粮画小镇、羊洋花木小镇、黄梨小镇等一大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载体,促进了广大村民增收致富。
黑小麦成“富农金矿”
在馆陶县柴堡镇月清黑小麦农场,农场主范月清指着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说:“种植冀紫黑小麦比种植普通小麦能增收3倍多,我们农场种植的黑小麦,亩产已达千斤,这亩地种植普通小麦的话也就是卖到多万,种黑小麦最少可以卖到万以上。”
在黑小麦种植这一领域,馆陶县在全国当了“排头兵”,有着自己的“话语权”。河北省审定的第一个黑小麦品种,也是我国审定的第一个富铬黑小麦品种——“冀紫”,馆陶县在全国率先引进试种,享有独家品种经营权。
到目前,馆陶县已举办两届黑小麦麦田节,以黑小麦为媒,做大做强乡村游,馆陶黑小麦逐渐名扬全国。馆陶县率先对黑小麦进行了产品研发,拉伸做强黑小麦产业链,开发出的黑小麦全粉、麦片、月饼等八个系列3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受到消费者普遍欢迎。富铬黑小麦鼓起农家钱包,黑小麦成为馆陶农民致富道路上的一座“富民金矿”。
据了解,馆陶县通过大力发展蛋鸡、养鸭、黄瓜、黑小麦、轴承、晚秋黄梨、土豆等七大富民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使大量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为扶贫开发增添了有生力量。
?
我爱馆陶
—END—
消息来源:微馆陶
贴心备至/有问必答/心系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