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麦卡蒙曾是一个来自小地方的、没背景、没资源的普通航空杂志社职员,当他跳槽到《时尚先生》时,他发现自己和周围同事格格不入。衣着不得体,不认识大人物,不懂商务午餐规则,甚至不会在酒吧点酒水。他不知道如何在这样的知名杂志社工作,也不知如何能在纽约生存下去。
但在纽约工作几个月之后,他发现一个真相:
原来他仰慕的那些人,并不比他聪明和勤奋,他们只是更擅长“显得”比别人优秀。
于是,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用来痴迷地研究,在什么样的细节上做出改变(从汇报工作时的措辞,到商务午餐的握手寒暄,从面试时的眼神交流,到走上演讲台的动作设计),就能让你摆脱职场透明人的尴尬,成为气场强大的精英。
关于职场上如何握手,也是很有讲究的,我们来看看他的金科玉律:
如何握手?
握手从其本身来看是很怪异的,这是当然。想想看,握住一个陌生人的手,形成两人之间的接触点,然后有节奏地上下晃动,能不怪异吗?但是它却能创造机会,意义匪浅。
同时,还有点令人担心。因为,搞不好就会把它弄砸了。
有三种做法会搞砸握手——
第一种是握得太久。这种情况总是发生在励志演说家和孤独寂寥者身上。
第二种是握得太用力。这是所有不正确的握手方式中冒犯程度最轻的一种,有示威挑衅之嫌,容易给人造成伤害。
第三种是握得太过拘谨。真想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握手。两手稍触即分,时间过短,这种蜻蜓点水似的握手意味着小心和顾虑,是商务交往之大忌,特别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在工作中认识几个人,他们每次跟我握手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跳华尔兹时,有人走过来跟你邀舞——“能请你跳一曲吗?……为什么不行……那好吧……”这种小心翼翼地试探行为让我觉得他们不够坦荡。也许从其他行为来看,他们是光明磊落的。可唯独这毫无生气地握手,真是不免让人心生疑窦啊。
很显然,握手应有力,但不宜太用力,时间在一秒钟左右为宜。握手时应上下快速晃动三四次,双目注视对方并微笑致意。这没什么难的,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说一说握手的“力度”:握手时用力的关键部位不是手掌,而是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拇收肌。握手有力就是要求你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并让自己的拇收肌和对方的拇收肌紧贴在一起。当你激动兴奋的时候,自然就会想要充分地握住对方的手,拇收肌也会因此而加重力道。但记住,握手只能持续一秒钟左右。
关于握手的问题,已经有人做过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年,艾奥瓦大学的一名商学教授带人做了一项研究。在一次模拟面试中,他们让5个不同的人分别跟每个面试者握手。具体来说,这5人需主动将手伸至面试者的手附近,但要等着面试者来发起握手的动作并控制握手的力度和上下晃动的节奏。而且,必须等面试者松手之后他们才能松手。然后,他们从5个方面对每个面试者的握手情况做出了评价并打分,即:握手的充分性、力度、时长、热情程度和眼神交流。
之后,这些评分被拿去与另一组模拟面试官给出的录取建议进行了比照,结果显示:在握手环节得分最高的面试者——握手力度适中、接触充分、有较好的眼神交流、上下晃动动作热情到位——最有可能被录取。
握手代表我们的态度,也代表承诺,是商务交往中最亲密的身体接触。
在握手那几秒钟的时间里,双方通过一同使出手上的力气来表达他们愿意与对方同心协力、携手并进的意愿。所以,如果你要去和别人握手,那就好好地握。
握手要有力,但不能太用力;要热情,但不能过于热情;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也许,还可以像坎耶那样边握手边说些赞美的话。
握手时间不宜过短,否则就像在走过场,失去了意义;但也不宜过长,否则看起来会很滑稽,或者让人难受,又或者更糟糕——让人觉得很怪异。
摘自《让你在公司显得很能干的52种方法》
作者:罗斯·麦卡蒙
中信出版集团
贴近你的广州生活圈
主张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出品
版权所有转载须经授权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