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理念 > 我为群众办实事学史力行,广州港以微行动

我为群众办实事学史力行,广州港以微行动

发布时间:2024/1/24 20:02:58   点击数:

“柜数太多,白天查验无法完成怎么办?”“加班!”“加人!”新港海关与广州港GCT公司支部党员突击队火速行动,迎着酷热的天气投入到查验工作中。这次关港联动,不分昼夜连续加班2天完成了首批进港大宗资源性矿产品共计个集装箱的查验取样工作,将预计1周完成查验的时间缩短到了2天,极大地降低了企业通关时间和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此次通关顺利,海关与港口都下了不少功夫,码头科学调配资源场地加速转柜,海关给予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发挥先锋带头作用,高效解决了客户的难题。

这一幕只是广州港集团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发生的一个小小缩影。聚焦职工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职工群众急难愁盼的小事难事入手,广州港集团引导党员干部切实把学习党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正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实效。一个不断在学习党史中悟思想、在争做贡献中促发展、在为民服务中践初心的强大“能量场”正在加速形成。

图为:广州港GCT公司集装箱查验堆场。

“微改造”解决“三难”提升幸福指数

“这次配备的‘示范洗衣房’真是太暖心太及时了!不仅免费提供洗衣、干衣服务,还让员工在即将到来的梅雨季节也能感受‘干爽’的幸福感。”一位来自港口一线的员工感叹道。4月20日,广州港集团在黄埔港举行职工“洁净工程”现场推进会,并为属下公司的五个“示范洗衣房”授牌。首批的五间“示范洗衣房”,每间配备了50kg的洗衣机和烘干机各一台,专人管理,每间洗衣房一天可为港口一线员工免费提供洗衣、干衣服务洗衣量大概在-件。

图为:广州港黄埔公司公共洗衣房。

聚焦职工群众和社会关切,广州港集团不断推出便民惠民实招硬招,实施一批重点为民服务“微改造”项目,重点推动解决港区一线员工“如厕难”“洗衣难”“就医难”等现实问题,精准落实“学史力行”,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微服务”让爱溢满“课堂”

“感谢你们,让我们劳务工人的孩子也能免费上补习班,我们知识水平低,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又少,一直亏欠孩子很多,真是太感谢有你们了。”“课堂”辅导班学习结束后,来自广州港新沙一名劳务工人心怀感激向志愿者们一再道谢。

图为:广州港新沙公司课堂。

“课堂”,是广州港新沙公司团委为帮助劳务工家庭解决子女教育的担忧,每周四下午6:30分为在港居住劳务工子女开设的课外辅导课堂。这群青年志愿者们,来自近三年内的入职大学生,他们刚毕业不久,功课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是一群充满爱心和激情的“老师”。这群志愿者风雨无阻地为劳务工子女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写作、地理、自然等课程,以及暑期家庭辅导、“关爱小候鸟,快乐过暑假”、“暖迎冬至,欢聚”等特别活动,赢得了劳务工家长们的支持。

“微电商”解决销售农产品后顾之忧

“你生产,我包销。我们要把服务送到扶贫村的心坎上,进一步巩固夯实已取得的脱贫成果,加大扶贫产业的发展力度,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型农民,打造更多产业致富带头人,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真心实意为他们解决销售难的后顾之忧。”麻蕉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勇明说。

图为:广州港对口帮扶的麻蕉村养蜂带头人周扬新一家。

麻蕉村地处偏远山区,以前正是因为山路崎岖运输成本高,农产品销路难等原因,才导致农民们缺乏发展种养产业的积极性。广州港驻村扶贫队紧扣“实”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民生所需为导向,通过组织义卖、认购、商家收购等多渠道协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同时,主动探索农村电商平台销售新模式,驻村工作队牵头成立了大港农产品服务中心,为农产品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构建“农户+合作社+商家”模式,目前该中心已与清远众创空间、电商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自己的线上销售平台,力促消费扶贫,为农民销售农产品解决后顾之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妍通讯员:柯霞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妍通讯员:朱俊坤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宽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ln/1451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