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城新貌。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摄陆勇邱伟荣邱瑞贤广州日报汶川地震三周年报道版面广州日报筹集善款报道版面广州日报汶川地震五周年报道版面广州日报汶川地震五周年报道版面10年前的昨天,汶川地震刚过去10多分钟,广州日报报料热线接到了来自四川读者电话,告知发生了大地震。旋即,广州日报记者奔赴机场,在四川休假的记者急赴汶川,以最快速度发回第一条稿。在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广州日报50多位记者轮流上前线。与此同时,在最的短期时间内,广州日报筹集到来自各界捐款万元左右,彰显了广州日报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10年过去,曾参与过广州日报对汶川大地震不同时期报道的五名记者,齐聚广州日报演播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分享他们对汶川大地震的记忆和思考。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武威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除署名外)陆勇:第一篇稿电话口述本报记者陆勇在地震发生后,在震区现场发回第一篇报道。“其实我也是一个猝不及防的遭遇者,地震时,我和家人一起协力才冲出了危险。”陆勇回忆说,刚刚地震后不久,他就接到了报社的电话。“专业素养告诉我,应该去现场。”等地震稍微平静之后,他才回到家里,把设备拿了下来。“我只带了一张银行卡,其他都给了我哥,因为不知道去之后等待我的是什么。”在去到震区的第一天,由于信号不好,已经采写完稿件的陆勇,却没有办法把稿子传回去。偶然间遇到一个小卖部解决了大难题。店里有发电机,而且还有固定电话可以通信。“我只能通过口述,让电话对面的记者记录,才完成了第一篇稿子。”周祚:我们的报道开创了许多“第一”周祚是第一批派去北川的两名记者之一,也是最早到达震区的广东记者。他回忆说,当时去往震区的路基本断了。“自己连滚带爬地进了县城。”在去北川的路上,他们见到地上有一个矿泉水瓶,那时候都没有多想,拿起来就喝,“因为当时我们太渴了。”他认为,当时广州日报开创了一个先河,就是已经有了一个全媒体小分队进行全方位的地震报道。而且,在发回来的诸多报道也创造了许多第一:比如第一个报道了最早被救出的一个农民,“用了五六个小时才把那个农民救出来,是第一个被成功营救的人”;第一个报道了四川省文物保护情况,当他了解到李白故居受损严重后,联系到四川省文物局进行了采访报道;广州日报也是第一个报道了灾后震区群众亟需心理援助的媒体;广州日报报道了第一批到达的部队来自广东,把广东对四川人民的大爱表达了出来。邱伟荣:余震中等待,只为拍到一张图邱伟荣是最早到达震区的广州日报摄影记者,他在地震中拍摄的多幅图片,引起了读者极大的
汶川十年本报追忆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31 13:00:40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