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凯风
终点还没到来,但已无限接近。
01全民,正在走出新冠恐惧。
作为全国首个“解封“且第一个明确“非必要不做核酸”的城市,广州再一次走在科学防控的前沿。
根据央视报道,针对本轮疫情传播特点,有关专家表示:奥密克戎毒力明显减弱,非常接近季节性流感。这一轮疫情,广州16万感染者仅4例重症,90%左右都是无症状,且重症都是由基础疾病引起,没有1例死亡病例。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与原始病毒、德尔塔变异株以及年初的奥密克戎都有着天壤之别,虽然传播力犹有过之,但毒性已经大幅减弱。
这一结论,并非广州一时一地的特殊现象,而是得到港澳台地区及国际层面的验证。
年至今,中国台湾共发现.6万感染者,其中无症状及轻症.9万人,占比99.55%,重症占比0.19%。
中国台湾地区疫情数据新加坡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数据,进一步佐证了奥密克戎变异株毒性低于流感的结论。
在刚过去不久的11月,新加坡累计出现5.7万例确诊病例,其中99.6%为无症状/轻症,0.3%曾需要/正需要普通输氧,0.04%曾是/仍是ICU重症,0.02%死亡。
从病死率来看,据新加坡眼统计,年初的原始病毒病死率为0.%,年德尔塔时期降为0.%,奥密克戎时期平均为0.%,且多数都是高龄老人。
最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病死率约为0.%,即万分之3.4,已低于季节性流感0.1%的病死率。
与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相比,广州年轻人众多,老龄化率处在最低30城之列,加上医疗资源丰富,面临的压力或许比一般城市要小上许多。(参阅《哪些省市,疫情防控压力最大?》)
当然,疫情仍处于发展阶段,重症病例还会不断出现,但重症率和病死率极低的事实,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识。
02“解封”一周,广州形势到底如何?
在广州打响第一枪之时,许多人都在等着看广州的笑话,要么是朝令夕改,几天之内就会如石家庄一般半途而废,要么是大规模感染爆发,医疗挤兑随时到来。
还有人言之凿凿,即使放开,由于对感染的恐惧,街头、商场也只会是门可罗雀。
事实上,政策调整一周之后,广州早晚高峰堵车、部分地铁口排队进站的场景再现,一些早茶食肆等待饮茶的人络绎不绝,烟火回归,广州正在迅速恢复元气。
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是地铁客流量。解封次日(12月1日),广州地铁客流量从前一天的万人次,大增到万人次。
而到了一周之后的工作日,进一步提升到万人次,不断逼近年日均万人次的平均客流量。
至于很多人焦虑等待的医疗挤兑,也并未出现。
据健康时报报道,政策调整一周,医院门诊就诊人数略有增加,但增势不是很明显,整体平稳。
报道指出,从目前来看,防疫政策的调整,医院就诊人数及医疗挤兑现象的出现,尚无直接的影响。
要知道,在此期间,广州又率先取消普通门诊查验核酸限制,同时取消购买感冒药物48小时核酸限制,看病仅绿码就能通行无阻。
03政策如此之松,为何没有出现医疗挤兑?
第一个原因是,广州等地通过科学解读,让市民最大程度消除了对于疫情的恐惧。
这几天,诸如“奥密克戎毒力接近季节性流感”、“专家称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新冠肺炎应改称新冠病毒感染病”之类的说法可谓深入人心。
这些密集式宣传,有助于打消公众对于新冠的担忧,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奥密克戎变异株与过去病毒的不同。
第二个原因是,广州明确,发热门诊原则上不得停诊,出现阳性人员,不再一刀切全部关闭。
这是精细化防控的体现。过去一旦发热门诊出现阳性,则要直接封闭,停止接诊。
如今,精准划定封闭范,非封闭区域继续接诊,可更大程度保持医疗资源供给,减少医疗挤兑的可能。
第三个原因,广州正在着力构建分类分级诊疗体系,从而避医院。
这几天,广州花都、白云、番禺、海珠等区陆续发布了“防疫明白卡”。
这些”明白卡“,不仅指出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性减弱等科学事实,而且给出了详细就诊指引:
1、如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发热等症状,不必焦虑,宜居家,多休息,多喝水,尽量避免外出就医奔波,减少感染风险。2、可储备一些镇热、镇痛等感冒药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可适当服用药物。3、居家期间,如有就医问诊需要,可通过互联网诊疗或就医院。这背后,有三个关键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