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理念 > 今日人物唐锋太婆系列散文天佑善良

今日人物唐锋太婆系列散文天佑善良

发布时间:2016-10-10 18:34:10   点击数:

?赏精品文章结良师益友点击蓝字↑轻松   上回陪伴太婆一起过年,已是四年前的光景了。那时太婆病了一场,住院一周病情不见好转,太婆要求回到老家休养。已是岁末,我来不及参加大学期末考试就连忙从学校赶回老家,后来我们全家一起在老家陪太婆过年。老人家就喜欢热热闹闹,太婆的心情开朗了,身体也奇迹般地慢慢康复。

  爷爷奶奶早逝,赡养太婆的责任落在父亲五兄弟的肩上。五个家庭轮番照顾太婆。刚好今年正月太婆轮到来我家。太婆听闻后多次询问我:“你父母今年在哪里过年呀,几时回来?”当依稀听到我的回答,她是满心的欢喜。

  时隔多年,又能陪伴在太婆身边一起过年确实很不容易。太婆每天望眼欲穿地盼望着游子归来。除夕夜,太婆早早就叫我们张罗好贡品,给她烧香供神,供神时她嘴里念念有词。大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老人精神矍铄,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慈祥的脸庞上又露出了天真、烂漫的笑容。对太婆来说,亲人能够回家一起过年,能坐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对她就是最好的新春礼物。

  太婆爱唠叨,大家都觉得厌耳,一些话语说了又说,重复很多次。人老耳朵不好使,我们很难和她交流到一起,经常是鸡同鸭讲。虽然这样,太婆会觉得至少还有人可以给他倾诉,她不会觉得孤单。

  父亲兄弟之间因为在赡养太婆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偶尔会有争吵。太婆常道:“她活一天是一天,就希望你们兄弟和和气气。兄弟情同手足,割断了也能重新长回来。”如今,太婆还健在,太婆,作为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直在维系着这个大家庭的精神血脉。除夕夜,大家放下成见会坐在一起陪太婆共进年夜饭,至少是为了太婆,为了吃一个大家庭的团圆饭。

  团聚永远是春节最幸福的瞬间,也是最容易流逝的时光。大年初七,我们都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了。父母也要驱车赶往东莞。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曲终人散,过年热热闹闹的气氛慢慢淡去,太婆又回归到一人孤守漫漫白昼的状态,不禁黯然神伤。

  对于太婆来说,家人可以陪伴左右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最暖心的年味儿。最美的过年情结不能仅仅停留在电话里的问候,更要在温暖的家中绽放。

我和太婆

(刊于年8月14日在《南方日报》)

太婆,今年岁了。对于她来说时间就像平淡无奇的流水,源源流向远方,但又探寻不到尽头。就像她自己也不知道生命的的尽头一样。不知道是她在度过时间,还是时间在施舍给她生命的长度。

(曾孙带着太婆一同参加长寿之乡连州百岁老人“菜心宴”)

  我,一个初出茅庐的90后大学生。去年辗转回到家乡工作,因为父亲和小叔在外工作无暇照料太婆,我就自然而然地需要帮助他们接过了短期照顾太婆的“重担”。

  太婆养育有一个儿子四个女儿。太婆的独子也就是我的爷爷在年夏很突然离开了我们。儿子的离去让80多岁的老母亲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痛楚。中国农村素有“养儿防老”的传统。可是如今儿子逝去,自然奶奶就需要孙子来照料。爷爷有5个儿子,所以照顾太婆的重任又转移到了父亲五兄弟身上。

  家庭大了,人多了,自然也会有各种各样不一致的声音。关于谁来赡养老人,怎样来照顾老人。“照顾老人”成为了这个大家庭一直讨论不休的话题。

  特殊的家情也就呼唤多种不一样的处理方式。深知这一担子不轻,但作为已是曾孙的我在照顾太婆的事情上也责无旁贷。也许我的心里有千万个不愿意,但还是按捺住了内心最稚嫩的那份任性。

  记得有一次我在外出差,弟弟给我打电话说,太婆今天不肯吃饭,在闹情绪。我急忙赶了回去。回到家里,老人家喊着什么也不吃,像撒娇的小孩子。怄气也没办法。她不吃只得哄着她吃。跟她说中听的话。然后哄她吃饭,陪她说话,听她倾诉……

  寒冬里,我起床第一时间是给暖水袋充电,然后把热暖水袋塞进她的被窝里,接着出去打包早餐回来。半夜则要起来看她有没有盖好被子,问她冷不冷。甚至有时在她半夜三更闹情绪的时候,我还要从暖暖的被窝里爬起来去安慰她。天寒地冻的,让一个熟睡的人从被窝里钻出来,仿佛一场丧礼。

  我不敢去想象,当我不在家里的时候,老人一个人如何度过漫漫时光。后来我在太婆的房间装了一台数码电视,我去上班的时候就开电视给她看。虽然我知道她看不懂剧情,听不懂语言,但是我觉得这样可以让她暂且离开孤独,远离一个人的世界。

  夏日炎炎,最近太婆因为一场发烧而住院一个多星期。高烧两天才退下来,加之年老呼吸有时候不那么顺畅把我们给急坏了。直到后来回到家才慢慢好转起来。现在看着太婆精神面貌好多了,我悬着的心也舒坦了许多。

  我也有觉得厌烦的时候,在心里埋怨因为太婆打乱了我的生活,占据了我部分自由的时间。感性与理性的博弈,最后理性还是占据上风。诚如父亲所言:“不要给自己留遗憾,当老人还健在的时候就尽自己的能力照顾她。如果她都不在了,就算再有钱,老人也享受不到你的福气。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又何尝不是这个理呢。

  我想,不管怎样,在她的有生之年,我们可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去照顾她,让她安享晚年。时光不再有,若干年后,我会怀念起这段时光……

太婆的嘱咐

(刊于年1月6日在《清远一周》)

太婆的嘱咐其实从未停息过。

在我很小的时候,由于奶奶体弱多病,家里的日常家务基本都由太婆一人包揽。照顾家里幼小的孩子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了。我常常还是最让太婆怄气的那一个。我和姐姐每次吃饭时,饭桌上总会撒落不少饭粒,太婆总是一粒一粒地捡起来,放入自己碗里。一次当我想离开饭桌时,太婆一把拽住我说:“你上学最先背诵的诗就是《锄禾》。一粒米,农人们要付出多少辛劳?记住,千万不能糟蹋粮食。”

  (太婆与她的曾孙们畅聊)

此后几年,爷爷和奶奶相继离我们而去,那时80多岁太婆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痛楚。由于家庭的变故,我家也随之搬到了附近小镇,那时我已经上初中。父母在外地工作,只剩下我和姐姐、太婆三人在家。家里呈现了孤寡老人与儿童留守的窘境。没有父母在家,自然孩子之间相互争吵、打架就成了家常便饭。那时的我比较争强好胜,以为自己是弟弟,就总想争个赢头。每次当我和姐姐争吵的时候,总是太婆站出来给我们讲道理,叮嘱我们自己兄弟姐妹不要斤斤计较,一人让一步,就什么也没事了。有一次我们吵得很凶,要捞家伙打起架来的时候,太婆一改平常的温言细语,顿时严肃地喊道:“你们要打就打我好了,你们再打我就回老家不管你们两姐弟了。”?这一番霹雳下来之后,我和姐姐的“战争”才慢慢地开始平息,化干戈为玉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长了徳性,磨平了一些棱角。在其他事情上,我也渐渐养成为人诚实、团结兄弟姐妹的习惯。

后来,我考上了县重点中学。年迈的太婆也随之来到了市区叔叔家住。由于高中学业繁杂,冬天里,我时常学习到深夜。太婆经过我的门扉,总会说:“孩啊,这么晚还不睡,冷吗,饿吗,早点休息,明天再做吧。我们年轻的时候在生产队工作都没有一口气把工作做完,留点明天再做吧。”平日里当我对学习松懈的时候,太婆也叮嘱我勤奋读书考上大学,光耀门楣,展翅飞翔。她还时常用咱们家族某个先辈读书出人头地的丰功伟绩来鼓励我。太婆关怀备至的叮嘱不禁令我想起归有光笔下《项脊轩记》中的祖母的亲切形象。“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如今想起,两者的问候与叮嘱真可谓如出一辙。

三年后,我前往广州念大学。电话里太婆也总是叮嘱我:“出门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团结同学,广结朋友,学好本领,常回来看看”。

太婆重复了数年的话,我近来始悟得真是金玉良言。试想想,人生的过程虽然漫长曲折,人生的事情虽然纷纭复杂,但底蕴也真不过是太婆常说的这几条。

但是如今,我大学毕业,又回到家乡工作。我发现太婆的嘱咐虽然仍会依时而至,但内容却有了明显的变化:从一再地嘱咐努力学习、团结同学、遵纪守法,而转为反复叮咛我注意休息,不要熬夜,身体是最重要的。还盼望我早点成家立业等等。

听着太婆重复着的新的嘱咐,心里真是感慨不已。如果说此前的太婆是催促着我不断前进的话,现在的太婆是让我减缓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以一种更科学更从容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和生活。以前的太婆将温暖放在激励中,现在的太婆则将激励放在温暖中。变换的只是话语,不变的却是长蕴在心而从不衰竭的爱。

太婆的顶针

(刊于年9月17日《南方日报》)

太婆今年99岁了。暑假里,我和父亲回老家探望年迈的太婆。太婆精神矍铄,老当益壮,浅握着她的双手,我发现她右手指上还戴着一枚历经沧桑的顶针儿,这不禁让我思绪万千……

顶针儿是辅助穿针引线的工具,是用稍厚一点的白铁皮围成的一个指环,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坑,活像一枚“银戒指”。做针线活时,把它戴在右手中指两个骨关节当中,用来顶针鼻,这样过针就省劲多了。

(太婆穿针引线,在为后辈们缝鞋垫)

自打记事起,我就留意到太婆的顶针儿一直戴在手上。由于长年使用,上面的麻眼已被磨平,只剩下光秃秃的铁皮。我问太婆那枚顶针儿用了多少年了,太婆扳着指头算了算说,至少有80年了。太婆还说,她16岁出嫁那年,娘家实在没有陪嫁的东西,她母亲便把自己使用的顶针儿从手指上取下来,给她做了嫁妆。

听父亲说起,在他小的时候,这枚顶针儿顶出了家里9口人的衣帽鞋袜。父亲兄弟众多,家庭日子总过得紧紧巴巴的,加之奶奶身体虚弱,外面的农活全靠爷爷一人张罗,为此,家里的针线活就全由太婆包揽了。每当春节来临时,太婆就会把破旧衣服补了又补,好给父亲几兄弟当新衣服穿。她还会根据衣服破损程度,补出不同的图案,不细看根本就看不出是一个补丁。很多时候,太婆把父亲穿过的衣服改成小褂给二叔穿,二叔穿后再改改让三叔穿。经太婆这样几番的改造,一件衣服,能让几个孩子穿上好几个年头。

太婆最擅长的是缝鞋垫。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家人垫的鞋垫还都是太婆亲手缝补的。缝鞋垫是比较费力、费时的活儿。太婆心灵手巧,把顶针儿套在手指上,将针尖在头皮上蹭几下,对准鞋底一针下去,再用顶针向上一顶,针头便带出线绳在手中飞舞。多少年就这样过去了,太婆做的鞋垫,针脚走得很密,穿起来是那么地舒服、妥帖。太婆不仅会做正儿八经的针线活,一些俏皮的小花样也出自她那双灵巧的手。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看到邻居小伙伴的书包是用花洋布做的,可神气了。回到家,我就向爷爷闹着要换新书包。太婆看得无奈,就找出一堆花花绿绿的碎布头,用剪刀剪成同样大小的方块,又把方块对角折起来,然后沿线剪成三角形或正方形,连夜给我拼成了一个书包。当我挎上这个色彩斑斓的书包走进校园时,吸引了不少惊羡的目光……

和太婆聊起这些尘封的往事,我们俩乐滋滋地笑了起来。我和太婆说,您老人家老了,好好休息,不要干这针线活了。

太婆像孩子般地笑着对我说:“我做做这些活可以打发打发时间,日子也过得实在。”就这样,太婆闲来无事时就坐在大厅里缝起鞋垫来。

岁月悠悠,太婆一辈子也没有戴过真正的戒指,但对于太婆来说,这枚顶针儿,是太婆一生的“首饰”,不是戒指却胜似戒指!

回乡数日,临别前,太婆还从抽屉里翻出一大捆她的“杰作”来,然后塞给了我几双包装好的鞋垫。鞋垫捧在手上,垫在脚下,我的脑海里仿佛又浮现出一位戴着一枚永远的顶针儿的老人形象,那一排排穿针引线的镜头,丝丝入扣,撩人情思……

编辑

树凯

专栏征文请惠赐——3-8篇个人作品60-字个人简介2-3张清晰个人相片发送到邮箱gzzuoxie

.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多少钱啊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病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ln/274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