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站台:王洛勇
广州给我的特殊记忆,
就像一碗老凉茶。
“从最开始的脸色凝重,
忧心忡忡,
到最后的殚精竭虑,
泪流满面,
王洛勇饰演的诸葛亮确实当得上出师一表真名世!”
王洛勇拜年视频
“我的牙齿很好,你看,没有一颗假牙、蛀牙。”王洛勇像个大孩子似的,龇着两排洁白整齐的牙齿。在上海逼近零摄氏度的冬日里,王洛勇回忆起与广州清淡而久远的情缘——
年春节期间,我第一次来广州,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取景拍摄。我记得,广州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热。火车一过湖南,我们就开始脱衣服,一路“宽衣解带”。下车的时候,发现脱下来的衣服包裹比行李还大。
一起同行的好些是北方人,并不知道有凉茶铺子,但看见路边摊档有人拿碗渴饮,还以为和北方是一样的风俗,装酒喝。
冬日暖阳催花香,没几天,我们就跑去看花市。大街上的男女老少,手中都怀抱着鲜花闲走,乏了就寻处坐下,叫点吃食。
广州的小吃真是让人向往。我特别爱吃肠粉、炒牛河,总要加一点白灼的青菜。食品很清淡、爽口、不太咸,我不喜红烧。还记得那时在广州吃的烧鹅,脆皮金黄,肉质却很嫩,很好咬。我也是特别爱喝汤的人,印象很深的是,广州的煲汤很鲜、讲究味道,有时候加点菜叶、甚至西米。感觉特别好。
年我去了美国。年,我被检出胆固醇超高,医生给我开了一份饮食建议,就是白灼。之后在百老汇演出的六年里,我基本只吃白灼,拿热水一烫,放一点点盐。有时候在餐馆里,我也这样点菜,只加一点香油。吃蒸鱼,就浇上一点汁儿,很淡。现在,我的牙口特别好,没有一颗蛀牙、假牙。
几十年来,因我养成的饮食习惯本就清淡,不易上火,竟一直与广州的另一道特色——凉茶难有缘分。
只是在拍戏的时候,有时忘词,有时进入角色慢,不免也急火攻心备受压力。记得我在演诸葛亮空城计那一出时,好几天通宵拍戏,脾性乏累,心燥难安。这时候要是有一碗广州凉茶,势必会快速降火定下心来。
广州春节给我的特殊记忆,就像一碗斟满待客的老凉茶,温和不火,却又久远深情。后来在美国,大年初一、初二吃完早餐,我会和家人赶到中国城,在广东人为主的华人社区里,看耍狮子、跳龙舞。我们还会在自家大门上贴个倒“福”,写副“合家欢”的春联,就有了回家的感觉。
后来我又跟学生一起回过广州,欣喜于她的巨大变化。这些年广州的消息经常能引起我的注意,崛起的珠江新城、美丽的珠江两岸都能唤起我的思念。有机会我要再去看看广州的花市,晒晒冬日的暖阳,吃吃心心念念的美食,喝喝久违的凉茶,逛逛时尚现代的花城广场,随意自在,因为那曾经是我成长的地方。
凉茶铺子
提起广州,人皆以为是暑地,必湿热难耐。但滋养一地的自然风物,也必形成一地的攻解之法。
炎夏之时,不分南北。唐时,白居易主张“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但身体暑热瘀积,往往难以消散,潇洒的李白想出的妙计是“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自如却不适于市井,也非男女老少咸宜。
而在更向南的岭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熏蒸出多雨地湿且炎热的日常,不仅暑气易侵身,还要受瘴气烦扰。岭南人发明的凉茶,商朝时即被尊为“成汤”。
凉茶不是放凉了的茶,四时皆有用。以中草药熬出的药汤,不管暑日冬日,可解渴、润喉,可生津利脾,甚至提神醒脑。聪明的广州商人们加入不同的药材和食料,将药汤熬制好盛放在瓦罐或提壶中,标注口味和疗效,3元一杯、5元一瓶,客人从店家手中接过,喝完再走。其中传递着独特的饮茶温情。
初次接触凉茶的人,望着写上各种材料和疗效的凉茶壶齐刷刷地排列:金银花、罗汉果、夏枯草……清肝明目、祛湿消滞、化解热气……往往想要每种都尝试一把,于是好奇地让店家推荐一款,到口时却忍不住抿嘴拢眉——原来是这般口味!但还是顺着喉咙灌下去,就像相信“良药苦口”一样,“苦茶”必是有用的。
就是这样一次次地尝试,在广州待久了,不知不觉在街头巷尾的角落,在地铁口的凉茶铺,新客成了常客——那种“不讨好”的特性已经太熟悉了,也开始向新来广州的朋友们做起推荐:黄振龙、邓老凉茶……就是打边炉聚餐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留意到冰柜里的罐装凉茶。
懂得哪里喝凉茶,也就懂得了逛广州。可以在药店里堂堂正正地要一碗解渴;可以在老城区随处可见的小摊档、作坊里不经意偶遇;如果喜欢古雅,可以去车陂路的凉茶铺,经过每家门框上标红的对联,看看伏在柜头的是一位银发老人,还是年轻的小情侣。
来广州街头邂逅一碗凉茶吧。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庄小龙
专题统筹:赵东方、王晓云
美术总监:黄颂豪、龙成满
执行:王晓云、陶开河、梁倩薇、赵亦平、夏强
责编:王晓云、梁倩薇美编:章虹
本版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逸男
视频录制: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逸男
视频制作: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溪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庄小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