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与出版密不可分,做出版可以借用做新闻的思维方式,本文称之为“用新闻思维做出版”,就是用一种新闻的思维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出版选题,做具有新闻效应的出版物,探索“出版新闻化”方法,让图书的出版成为传播新闻的一种深度“书媒体”。倡导出版人像新闻记者抓新闻一样抓出版选题,将新闻敏感转化为出版敏感、选题敏感、新出版物宣传敏感,策划推出更多捕捉和贴近新闻热点的时令出版物。
关键词:新闻思维、出版、出版新闻化
大家已习惯将新闻与出版连用,称为新闻出版。新闻与出版同属于大传播领域,但在行业属性上,新闻与出版不是同一个行业,新闻业与出版业各有侧重,新闻与出版又是两种不同的传播形式。新闻重在传播最新发生的事物,属于即时性单体传播;出版则重在传播具有一定文化含量的积累性的或原创性的专题内容,属于延时性集约传播。新闻重在一个“新”字,是最新发生而没有报道过的事物,而出版则重在一个“版”字,是对于拥有知识版权的文本、内容的编辑、加工、印制、出版、发行、推广。新闻的载体可以是报纸、新闻周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出版的载体则是图书、杂志、电子书、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数据库、大数据出版、智能出版等。出版新闻化是一种“跨界”,是一种传播方式的融合,即用图书等出版形式将最新具有新闻特质的内容加以传播,将书也当做一种新的媒体。
用新闻的思维做出版
对于“用新闻思维做出版”这一理念的表述,可用“用新闻的思维做出版”或“用做新闻的思维做出版”的语句或语式来表述。若再进一步简化的话,浓缩为5个字的表述,在“新闻化出版”、“新闻式出版”、“新闻型出版”、“出版新闻化”等此类概括中,笔者更倾向于用“出版新闻化”这样的概念来简称,出版是体,新闻的选题角度和内容选材为用。“用新闻思维做出版”这一理念是一种实践性的应用性的,若用“新闻类出版”描述更不准确,因为新闻类出版的概念在出版领域往往是指新闻类专业图书的出版,是一种出版领域的限定,而不是理念或概念上的约束表述。理念不完全等同于概念,理念是一种立场态度的无限延伸与接近,可以是中间地带的,而概念则是对一种事物的具体的精准的描述,定义要求完全精准。所以,正如本文标题所示,本文“用新闻思维做出版”的表述主要是一种理念,一种做书做出版的思维方式、方法、方略。
新闻周刊类的报道本是新闻和新闻体,但如果将周刊换成图书,将刊号换做书号来出版,就是出版和出版体了,区别只是使用的传播载体和刊号书号的差异。像最近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被评为新的一处世界遗产的报道、出版,《中华遗产》杂志年第6期第一时间推出良渚古国专辑,就是出版新闻化的一个案型。以前广州《新周刊》以某一专题如“第四城”写成都,文章是新闻采访和综述内容,采用的是杂志这种出版形态。再如,关于汶川大地震的一篇报道属于新闻,但如果将若干篇关于汶川大地震的一组报道或系列报道结集成书,就是出版。这种在一两周内结集出版的书,就具有出版新闻化的特点了。年5月汶川地震期间,笔者尚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工作,为了抢在第一时间出版国内第一本全面、深度反映汶川地震现场的图书,我们一个“攻关小组”几个人不分昼夜连轴作战,十天左右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生死不离:汶川抗震救灾纪实》的书,获得当年全国大学出版社特别出版奖。
这种思维方式延伸开来,用新闻的思维做出版的理念可以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就是立身出版界的出版人能够具有新闻人的敏锐和眼光,能够及时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出版选题,快捷反映社会新闻热点,用图书的方式深度传播具有新闻特质的内容。如年中国取消多年以来农业税的重大新闻,笔者在出版界第一时间组织撰写《皇粮国税:税制流变与王朝兴衰》的历史深度书写,以尽快的速度出版成书,书的内容还被中央电视台当做脚本拍成了8集电视纪录片。假若书中的各章内容在日报上连载,以“日刊”的形式在报纸上连续发表,就是一种新闻化的热点书写。
历史的旧素材往往也能作为“新闻”资源来发掘的。如年毛泽东同志诞辰周年,笔者发现一个选题,多年前南宋学者洪迈写作的《容斋随笔》,因为毛泽东生前第13天还要阅读,于是此书便与现实发生了关联,一个既是新闻点又是出书选题点的创意就产生了。一本名为《毛泽东终生珍爱的书:容斋随笔(白话本)》,三个月后便在笔者的策划下顺利出版出来,于199年10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首版,成为“北京第二届图书节”评出的十大畅销书和年的全国十大畅销书,销量仅次于毛毛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一时间发布了该书出版的消息,随后《广州日报》《河南日报》等十几家报纸纷纷跟进,一时轰动全国,连中央办公厅也打电话给出版社索要5册样书。该书出版后,在全国曾引发一股“容斋随笔热”,仅是出版社正版销量就有10万册,加上各地书商盗版,销量达上百万册之多。同题材跟风图书更是出版了一大批。这是借助一个人物新闻节点进行出版新闻化策划的一个经典案例。宣传该书的两句宣传语“毛泽东终生珍爱的书”、“毛泽东生前要读的最后一本书”,从新闻学的角度说也相当于是新闻导语。①
用抓新闻的眼光抓新选题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说过:记者“可以嗅到一英里以外的某些东西”。②
出版人的职业敏感最集中地表现是在选题敏感上,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通过发现隐藏在大众背后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