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品牌 > 缘起缘未落我与知识产权ldquo可以

缘起缘未落我与知识产权ldquo可以

发布时间:2021-2-1 3:31:13   点击数:
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从年3月底至今,我一直在知识产权领域工作。对于这样一份干了接近18年的工作,我要是不写一点什么,放在我的书里,做个交代,很说不过去。考虑到自己仍然是身在庐山,出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起见,我只能是有选择性的说。

大概是年的2月底或者3月初,具体哪一天,我已经忘记了。应该是那年春节后上班不久,百无聊赖的我,翻开一张《广州日报》,在招聘专栏中不经意撇到《中国知识产权报》招聘广东记者站负责人的广告。当时心里一动,因为我之前所在的《中国市场经济报》被从中央党校划到团中央之后,一直没有复刊。中央党校当时把所属的学术刊物归拢在一起,成立校刊社,我算是广东地区筹备负责人,但一直没有开始正常运转。我离开我喜爱的新闻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也有不少单位向我伸出橄榄枝,但我还是对从事新闻工作念念不忘。

刚好,我有一位认识的领导在知识产权领域,这位领导就是当时的广州市知识产权局的一位姓杨的副局长,他原来是广州市口岸办的副主任,因为口岸办被撤销后,被分流到市知识产权局。于是,我联系到他,并去到他办公室,翻看了《中国知识产权报》,觉得对于我来讲,难度不大。就投了简历。

在提交“作品”和简历的同时,我还附上了一篇“追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我为何应聘《中国知识产权报》”的文章。在这份类似于“投名状”的文章中,我这样阐述:

“中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最稳定的区域;中国具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最大的市场和最强的购买力;最重要的是:自从加入了WTO后,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强度。如果说,现在人们对知识产权的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知识产权的内涵也将越来越深入,理解、尊重、保护知识产权将成为中国全社会的共识。在不久的将来,知识产权将在社会所有层面,包括广大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工作、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作用,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面对这一新的发展机遇,谁能不为之心动?”

我接着描述了自己的理由:“本人认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对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所独有的语言、思维和创造力的尊重,是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推动力。”在描述一段《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的权威性之后,我写道“广东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很多方面都走在其他地区前面,在知识产权领域建设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作为《中国知识产权报》在广东记者站的记者和负责人,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去亲身体会、感受、发现、报道知识产权在中国、在广东的发展过程,为知识产权保护事业鼓与呼,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我在文章的末尾,不忘狠狠地推荐了自己的“丰富阅历”和“工作能力”,总之“非我莫属”的意思。

“投名状”递出没多久,我就收到去面试的邀约。面试我的,是中国知识产权报张姓的副总编和刘姓的通联部负责人,同时还有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的唐姓副局长和袁姓的处长。

上午面试后没多久,我就收到聘用的通知,当天下午,我就在报社领导所住的酒店房间里,一边听着电视里面美军攻打伊拉克的隆隆炮声,一边和报社领导研究如何开展工作。

事实证明,我在“投名状”中描述的“美好前途”,在当时的知识产权领域,还真是“八字没一撇”。此前在《中国市场经济报》当记者的时候,虽然我们不是党报,但仰仗中央党校的特殊地位,出去采访不仅畅通无阻,还经常前呼后拥。我入职《中国知识产权报》之后发现,出去采访经常不知道找谁对接。很多地级市都没有相应的部门,更不用说县里。建立知识产权部门的企业,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出去找不到对接单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还有更困难的事情,是知识产权特有的专业性。作为一名知识产权专业领域的记者,不闹笑话是对职业的基本尊重。我让报社快递过来历年的报纸,认真翻看每一页,对报纸中报道广东的所有文字,无论通讯、消息还是简讯,都摘录下来,总结其中的规律,并由此积攒了众多的新闻线索、通讯员线索。

同时,我将能够找到的所有的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包括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党政文件,将其中涉及知识产权的论述摘录下来,反复研读《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及实施细则和条例,让自己头脑中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

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临阵磨枪,我很快就熟悉了这个看起来十分枯燥的工作,慢慢地有了一些进步。记得当时要召开一个全省的民营知识产权工作会议,省局相关处室一时找不到人起草省领导讲话稿。我自告奋勇请缨。当时的袁姓处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我在周末起草一个提纲,当我周一交出讲话稿的时候,他看完说了一句让我欢欣鼓舞的话“你可以当省长秘书了”。

对于热衷于工作的我来讲,《中国知识产权报》的版面,很快就不够我用了。当初好像每月发稿量任务是字,不久我的发稿量就远超了。广东再多新闻,也不可能老用广东的稿子。精力旺盛的我,在做好新闻工作的同时,琢磨起更多的事情,来打发我的时间。

当时的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在新来的李姓局长的领导下,开展了面向全省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大调研,各局领导分头行动,下地市开展深入调研。作为驻地方记者,我经常跟局领导带队的调研组去采访。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企业的知识产权典型事例,深感并非我此前感觉到的“一穷二白”。在采写部分企业的鲜活知识产权事例之后,因为《中国知识产权报》版面有限,不可能发太多企业专稿,我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让更多的媒体去报道。在我的建议下,省知识产权局发通知让各地市知识产权局推荐企业名单,差不多来家,除了我自己采访一部分以外,还让地方局邀请当地媒体记者去采访,并将稿件归集,编辑成一本书。这就是我在知识产权领域策划的第一本书《知识产权:经济新引擎正在轰鸣》,出版社是中山大学出版社,主编是当时省局的唐姓副局长。

在编辑出书的过程中,我又有了新的想法:将这些企业凝聚在一起,成立一个社团组织。我非常清晰地记得,这个念头是我随唐姓副局长在河源新丰江水库大堤漫步过程中萌生的,我将这个主意提出来后,当即得到他的充分肯定,指示我尽快推动此事。

年7月30日,我将这个想法形成文字,以《关于成立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的建议》形式递交省知识产权局。报告只有短短一页纸,我这样写到“我们认为,如果成立‘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作为民间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组织,它将起到促进企事业单位知识产工作的自我规范——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和机制;自我约束——促进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自我教育——促进和帮助企事业单位广泛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教育和培训,协助建立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事业知识产权工作者队伍,为全面提高广东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递交后,8月4日,省局唐姓副局长在报告上签署了意见:“拟同意。此项工作是一项很有必要,很有意义而又必须做的工作。呈局长阅示。”同日,李姓局长在报告上签署“同意”的批示。

因为我是肇始者,这个事情就落在我头上。我一边做好我的新闻采访工作,一边编《知识产权:经济新引擎正在轰鸣》这本书,一边按照社团登记管理办法走流程,从寻找发起人,召开发起人会议,到征集会员,筹备成立大会。

当年年底,《知识产权:经济新引擎正在轰鸣》正式出版。次年4月29日,广东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召开成立大会,我被选举为秘书长。关于秘书长这个角色之所以落到我头上,我听到的“小道消息”是这样的:局里主要领导人说,既然这个事情是小顾发起的,那就让他来当这个秘书长。

我非常感谢当时的省知识产权局的领导开明,将这个“重要”的位子给了我。当时社会组织的管理还没有完全放开,按照“官本位”的做法,省级社团组织的秘书长应该由对应的处长兼才对。我当时所任的“记者站专职副站长”虽然名义上“享受副处级待遇”,实际上就是一个临时工。如果局领导不开明,我不可能得到这个位置。

对于李姓局长的平易近人,我印象非常深刻。刚到记者站的时候,刚好他也是刚从省科技厅调过来。我跟他在电梯里遇到了,就顺便提了一句:知识产权和科技不分家,希望能够有机会去走访一下科技厅。当天下午,他回科技厅办事,就带我到科技厅,陪着我一个个处室去拜访,介绍。后来我还真跟一些处室有沟通,写了一些科技与知识产权的新闻。

在起草保护协会的章程过程中,我耍了一点小聪明:章程样板中规定,会长、秘书长不得连任两届。我那时候才32岁,就算五年一届,连任两届我也才42岁,那时候不让我当了,我那么年轻干啥呢?于是自作主张删去了“秘书长不得连任两届”的字眼,结果章程不但在省局通过了,也在省民政厅通过了。年4月保护协会第三次换届的时候,我还真当上了第三届秘书长,只是刚当了几个月,我又因为自己的原因辞职了。

保护协会登记过程中,民政部门对拟命名发出了疑问,为什么国家级层面叫“中国专利保护协会”,而你们要叫“知识产权保护协会”。我的解释是,省级社会组织直接面向企业,而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都在一块,不分家。再说,省知识产权局本来就有协调全省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能职责。就这样应付过关,顺利拿到了这个名称。

在一方面兼职保护协会的同时,我仍然非常努力做好新闻采访工作。随着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熟悉和知识产权新闻写作能力的醇熟,我的采访视野,很快就不满足于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了,于是向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力阵地——知识产权司法审判部门延伸。

刚好这时候,我被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邀请参加他们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会议的采访,在会上,我被给予特殊的待遇,采访席位位于会议的第一排,这是我在行政机关采访不可能得到位置。在该次会议上,我更听到当时主管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陶姓副院长强调:要像重视在《人民法院报》上的宣传一样,重视在《中国知识产权报》上的宣传。这种完全没有门户之见的提法,让我心中一震,对说出这句话的领导倍加钦佩,一时有一种“士为知己者用”的感觉。

后来,陶姓副院长又调到省知识产权局当了局长,我们从没有门户之见的工作关系到了同在一个门户里面的工作关系,更加激发了我愿意为之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意愿和行动,这也是后话。

就这样,在新闻采访领域,我一方面深耕行政系统、企事业单位,及时报道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动态。一方面深耕司法系统,如饥似渴地挖掘着一个个典型的知识产权司法案例。在精力安排方面,我一方面做好记者站工作,发稿量基本维持在任务量的2倍上下,算是报社非常勤勉的驻地记者,一方面发挥保护协会秘书长的作用,策划了大量的知识产权品牌活动,其中我策划的“年度广东地区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报告会”在我任内就举行了十届。

我非常庆幸我遇到了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最快的时候,这样迅猛发展的事业,让我在热爱的新闻工作中如鱼得水,将我的能力和精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几乎很少在上班时间写稿子,都是晚上或者周六、周日完成。我曾经连续5个星期六加班,撰写了5篇关于广东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工作的系列报道,在《中国知识产权报》“维权周刊”头版头条发表。

我也非常庆幸我遇到的报社领导和驻地的省局领导对我的十分关爱。他们目前大部分还在岗位上,我不想在这里过分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免得让他们感到为难,也让人议论我攀附。需要说明的是,我在《中国市场经济报》工作的过程中,见过的“权贵”实在太多了,如果想攀附也不是一件难事,我当年的上级领导,就是后来某位省主要领导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后来我在知识产权系统的时候,省政府先后两位分管知识产权工作的副省长,一位姓宋,一位姓陈,我都在此前的新闻采访工作中,与他们有过交集。因此,我还真没有想法去攀附知识产权领域的“权贵”。不攀附是一回事,感激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鱼得水的工作状态一直到年,突然发生了质的变化,这让我的人生轨迹再一次被迫转变。

年中期,宣传部门下了文件,规定了“每周出版不超过3期”的报纸不得在地方设立记者站,已经设立的要取消。《中国知识产权报》当时是每周2期,属于需要取消的范畴。当年年底,我任职的记者站在名义上就被撤销了,我以报社记者的名义,暂驻广东开展工作。这是权益之计,我非常能明白。年12月,我进京述职,有老领导提议让我进京去另外一个系统继续做记者,我婉拒了。新闻工作已经不是我这个年纪的最佳选择了。

第二年发生的事情,更让我不踏实。保护协会换届,我被理事会推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换届方案报到上面,我被告知“没有批准我当副会长,可以继续当秘书长”。这让我非常惶恐。当时已经44岁的我,就算再当一届秘书长,就49岁了,那时候上不得下不得,该如何是好。

换届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我虽然惶恐,还是硬着头皮完成了换届工作,当上了我的第三届秘书长。同时还兼着《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继续从事已经成为“鸡肋”新闻工作。

天无绝人之路。年到年是广东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时期,省委省政府在相关文件中,去掉了“社团组织必须有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如果找不到业务主管部门的社团组织,可以直接在民政部门登记,由民政部门身兼业务管理部门和登记管理部门双重职责。

正所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在倍感绝望之间,我看到了新的希望。于是一边继续履行现有职责,一边策划成立新的社团组织。在确信这条道路可以走通的的情况下,我向保护协会的朱姓会长提出辞职。一向对我关爱有加的老领导一时接受不了,冲着我大发雷霆,甚至拍了桌子。先后谈了三次,他终于松口,同意了我的辞职。老领导的一片苦心,我至今铭刻心头,如果说,我这辈子有过为数不多的对不起的人,老领导是其中一位。为了自己的“前途”,我也是没辙。

年8月7日,我向会领导和理事会提交了辞职报告,投入到紧张的新社团的筹建过程中。在筹建过程中,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合作伙伴中国企业报原广东记者站站长黄春兰和中国科学报广东记者站站长朱汉斌,我们一起打造了这个新社团,一起见证着它的新生。更要感谢众多的企业和服务机构负责人,他们成为我们新社团的第一批会员单位。用个别负责人的话说就是“你是秘书长的时候,我们是副会长;你当了会长的时候,我们还是副会长”。这种情谊,是足以藉慰一生的情谊。

新社团的名字被命名为“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暗喻着我想“脚踩两只船”的意思,一方面我会继续在知识产权领域耕耘,另一方面我更希望走出知识产权领域,做知识产权与经济、产业、科技、金融等对接。社团名称登记的过程中,由于名称问题产生了一番波折,后来终于解决,这要感谢省民政厅相关领导的从善如流,开明执政,最终给了我们“出生纸”。

年9月28日,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召开成立大会。11月6日,拿到省民政厅的社团登记证书。同月,我正式辞去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职务,彻底告别新闻职业生涯。

数年以来,我和我的团队,并未远离知识产权领域。年11月,我在省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又成立了“广东省华南知识产权文化促进中心”,这是一家专业的知识产权文化宣传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我对新闻工作的情怀理想。相信以后,我还会成立运营更多的实体,努力为知识产权领域增添自己的光和热。

18年以来,我亲历了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亲历了重视知识产权的企业从“星稀月朗”到“遍地繁星”。我亲历了知识产权服务业从弱小到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

能够见证历史,是个人的荣幸。而参与历史进程,更是个人的责任与使命。在未来的日子,我会继续在知识产权领域奋斗拼搏。这里不仅是我养家糊口的所在,也是我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所在。

我想让我作为词作者之一《知识产权之歌》歌词,作为本文结尾:

“火药驱散黑暗,司南指引前行,纸张记录思想,印刷传播文明。惊天地,泣鬼神,昔我东方古国创造,人类为之着迷。历史的辉煌让人沉醉,历史的苦难铭刻心扉。易水而歌,再塑中华。

战略催人奋进,制度激励创新,智慧之光璀璨,点亮华夏文明。日月新,星斗移,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屹立世界之林。创新的花朵竞相绽放,创新的果实挂满枝头。知识产权,强我中华。”

让知识产权强我中华,这是你和我,我们所有知识产权从业者的梦想与心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使命与担当。

写于年12月27日晚。

顾奇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pp/1182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