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品牌 > 文章均得江山助广州的文学与传媒黄金岁月

文章均得江山助广州的文学与传媒黄金岁月

发布时间:2021-4-5 16:01:47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广东传媒的先驱

回顾近百余年来社会的嬗变,一切是从知识的传播开始的。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山呼海啸,西潮东卷”的世界大势所迫,不得不走上现代化之路。纵观其过程,始终与“西学东渐”相伴。其结果也不限于生产方式和工艺技术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社会关系、制度体系,乃至价值系统的转变,是整个文明结构的转型。书籍、报纸、杂志这些传播媒体,在现代化变迁的大潮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广东是中国近代传媒的发祥地。中国报业之父梁发是广东佛山高明人。他出身于一个贫寒家庭,只读过四年私塾,便到广州学画工和木版印刷,后来出洋到爪哇国谋生,受洗加入了基督教,更成为第一位华人传教士。年8月,梁发和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合作编写,并亲自刻板印刷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月刊),在马六甲创刊。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世界历史上第一份中文期刊诞生了。每期只有七页,约字,发行量初为多册,后增至册,共办了七年。除了在南洋发行以外,还销往广州、澳门等地,内容是以宣传宗教教义为主,每期还有一些儒道格言,并涉猎世界各国情况、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业技术。文章体裁多种多样,短论、论语式的对话、笔记、小品文、故事、诗歌、格言警句等兼备。马来西亚官方出版的《华人志》,把梁发尊为首位“华人记者”,并肯定他们的报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

年,梁发在家乡刊印宗教小册子,被官府拘捕,获释后返回爪哇。清道光十九年(),梁发再次回到广东。这时,由他刊行的九卷《劝世良言》已在广州等地流传。清道光十六年(),在广州参加童试的洪秀全,偶然得了一本《劝世良言》,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后来创立了拜上帝教,并于清咸丰元年()在广西发起长达14年的太平天囯运动。作为报业之父的梁发,大概也没有想到,传媒的力量竟可以如此巨大。

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也是在广州创刊的。清道光十三年(),一位外国人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月刊),每期只有十几页,楷书木刻,线装,内容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与杂俎等。

清光绪十年(),广东第一份由中国人主编的报纸《述报》正式问世。该报由广州多宝大街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是中国最早的石印报纸。每日出版,逢十停刊一日,四开四版,内容有新闻、评论、译稿和转载。出版一年后停刊。

清光绪十二年(),广州创办了日报《广报》,创办人邝其照。这是中国办日报的先导,与汉口的《昭文新报》、上海的《汇报》同为最具影响力的近代日报。清光绪十七年()《广报》因言论触及两广总督李瀚章,被当局查封,改名为《中西日报》出版后,因刊登义和拳消息,又被第二次查封。邝其照将报纸改名为《越峤纪闻》,继续出版,不久又停了。而《博文报》仅仅因为转载了一篇文章,说慈禧太后“唇厚口大”,就被广东巡抚德寿勒令停刊。但一鸡死,百鸡鸣。官府的高压政策,并不能阻止报业的发展。

清光绪二十六年()创刊的《商务日报》,首创以小说形式写新闻,巧妙地避开官方检查;报界大受鼓舞,清光绪二十八年()创办的《亚洲日报》和《开智日报》,成为革命党的公开论坛;清光绪二十九年()创办的《时敏报》,大胆记述了太平天囯事件;另外还有一些周报、三日刊、画报和小报,亦陆续登场,大吹大擂。

由于清末废除科举,大批读书人仕途无望,转而投身报界。报业的繁荣,缔造了一大批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为其后的立宪运动、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打造了最重要的思想舆论工具;也为民国成立后一系列的价值重建运动,奠定了基础。这种繁荣局面,一直持续到年前后的新文化运动,高潮叠涌。传媒的开放程度,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新文化运动一马当先

从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中国基本上处于一个政治权威的真空期。皇帝打倒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价值信仰,一旦失去皇权的靠山,便再没有了往日的威慑力。台上幕启幕落,灯暗转场,忙着更换布景,而幕前的观众,却已经群情汹涌了。思想的自由度、学术的自由度,空前大增。“为祖国造新文学”,是那个时代响遏行云的口号。

广东文学一向以雄浑大气著称。新文化运动后,南方弥漫着红色革命的气氛,工人、农民和革命军人,成为舞台主角。在大动荡的年代,广东崛起以欧阳山、草明、萧殷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他们的目光与笔触,开始转向普罗大众,当时以《广州文艺》周刊为旗帜,发表了一系列粤语小说,从而揭开岭南文学的新一页。

关于岭南文学的内涵,多年来已迭经争论。有人说是海洋文学,有人说是市井文学,有人说是水乡文学,也有人说是都市化文学。无论如何定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经过了“左联”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洗礼之后,以南方城乡下层民众的生活为题材的文学,渐渐成为广东文学主流。岭南特有的乡土味、市井味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是其重要表象。及至年代前后,随着欧阳山《三家巷》、黄谷柳《虾球传》、陈残云《香飘四季》、吴有恒《山乡风云录》等长篇小说相继问世,这类型的文学,从形式到内容,均日臻成熟。

搭起文学大舞台

在经历了十年文革之后,年,冰封的大地开始解冻,许多已经停办的报纸杂志,纷纷复刊;广东中青年作家所写的短篇小说《我应该怎么办?》和《在小河那边》,风行天下,掀开了伤痕文学的一页。众多受到批判的作家和作品,重现在文艺刊物上。欧阳山开始续写他的长篇小说《一代风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秦牧的童话故事集《巨手》和散文集《长街灯语》;吴有恒的小说《滨海传》,也脱稿付梓了,他所倡议的“岭南文派”,在广东文坛上,呼之欲出。

浏览一下当年的媒体,处处春潮涌动,让人情绪亢奋。意识流小说、朦胧诗的争论沸反盈天。老作家们的作品,政治热情充沛,直抒胸怀,载道言志,义典则弘。新一代作家则以一种激进的姿态,抵抗着“泛政治主义”强加给他们的意义与责任,他们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pp/1230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