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园
Meeting
春雨纷纷,又到了一年清明时节,许多人都踏上了扫墓祭祖的行程,缅怀先烈的气氛也日渐浓厚起来。
在广州的市中心,有一片寂静肃穆的地方。这里,是英灵长眠的地方,一切的喧嚣都要给英雄们让位,所有的繁华都要向先烈们致敬。
这里,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年,为了纪念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为了让人们永远缅怀广州起义的丰功伟绩,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当年烈士牺牲的红花岗修建陵园。年5月1日,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正式对外开放。
从陵园正门进去,是平整宽阔的陵墓大道,墓道两旁四季常青的罗汉松刚刚抽出嫩芽,苍翠挺拔。由于正值清明节,前来缅怀烈士的团体和个人络绎不绝,许多人手中拿着鲜花,缓慢而沉重地走到位于墓道尽头的广州起义烈士纪念碑前,献上自己的一份敬意。
广州起义烈士纪念碑是年为纪念广州起义60周年而兴建的。碑身正面是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广州起义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雕刻有广州起义激战的场景,栩栩如生。纪念碑上,起义者的坚强手臂紧握钢枪,冲破了基座的三块巨石,枪尖直指天空。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唐庆坤副主任介绍:“这有两重寓意,一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非常形象的,第二是‘冲破三座大山’,这个(纪念碑)寓意是非常深刻的。”
“红花岗上放红花,血迹未干映彩霞。”每年3月份,纪念碑旁边的红棉开得灿烂夺目,树干那顶天立地、不屈不折的姿态犹如壮士的风骨,鲜红的花朵就像英雄的鲜血染红了树梢,衬得这石碑更加宏伟悲壮。
很多广州街坊都会记得这一个地方,因为不管是如今已年过半百的老广们,还是“00后”“10后”的广州年轻人,几代人几乎都做过同一件事情:来烈士陵园扫墓,在纪念碑前致敬先烈。
唐庆坤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今年五十多岁的他依然记得,他第一次来到烈士陵园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跟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此扫墓,缅怀先烈。那时候广州起义纪念碑还没有建成,大家先在陵园正门拍个集体照,然后再来到广州公社烈士墓前集体悼念烈士,这几乎是当时广州学校每年清明时节必备活动之一,据他回忆,“像我们五十多岁的那一代人,读小学的时候,清明的时候一定会过来”。
跟许多人一样,唐庆坤小时候来到烈士陵园的时候,“不会想太多,来到这里,看到环境那么肃穆,自然就会对先烈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小时候听着老师的讲解,我们也想象不到,曾经有一群人在这里浴血献身,更难以还原出当年战火纷飞的真实,只觉得这些先烈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事迹十分伟大,在这庄严肃穆的环境下,自己也不由自主地严肃起来。直到长大,我们才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才真正意识到这个地方所承载、所拥有的分量。
除了纪念碑外,烈士陵园内的地标性建筑还有广州公社烈士墓、叶剑英同志纪念碑、血祭轩辕亭、红花岗四烈士墓等等。沿着纪念碑右边墓道拾级而上,迎面而来的是广州公社烈士墓。烈士墓封土上绿草覆盖,四季常青,而墓墙和栏杆顶上驻有石狮守灵,墙体正面则是朱德同志的题字“广州公社烈士之墓”。据说,清晨,红日会从烈士墓的东边冉冉升起,霞光万道,绿树芳草都闪耀着金色的朝晖,这就是著名的羊城八景之“红陵旭日”。
陵园内按功能的不同,分为陵和园两个区,如果说陵区庄严肃穆,那么园区内则是一派生机勃勃、悠闲舒适的景象。湖边石凳上,老夫妻并肩而坐,静静地眺望着湖对岸,身边的收音机发出有节奏的音乐;他们的后面,是湖边的园道,不少年轻人挥洒着汗水,绕着湖边跑了一圈又一圈……
这与庄严的陵区仿佛是两个世界,却又是同一个地方。正是因为先烈们的牺牲,才能换来今时今日的安宁生活。看着烈士陵园几十年来的种种变化,唐庆坤觉得,“烈士陵园越来越好看,各种基础设施、绿化管理各方面都越来越好。另外一个,纪念烈士的设施也越来越完善,红色文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一直都向好的方面发展。”
现在,烈士陵园常常会开展各项活动,像是过年期间的水仙花雕刻教程、中秋节的灯笼制作、建军节的儿童军事模型制作等等,在潜移默化之中对游客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传统文化。有兴趣的街坊们不妨留意下烈士陵园的公告。
陵园里,黄花与白花相交映,苍翠的松柏守护着这些沉睡的英魂,这个埋葬着烈士遗骨的地方,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激励后人的地方,更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清明时节,你是否打算来到烈士陵园,为长眠于此的先烈们献上一朵鲜花?
出品:广州日报大洋网
文图:吴雪莹、陈海敏
部分图片由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