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品牌 > 微访谈传统媒体需重构商业模式传

微访谈传统媒体需重构商业模式传

发布时间:2016-11-28 22:12:47   点击数:

话说有耐心的人一般比别人收获的也会更多点。下面的是中篇:

传统媒体生存和转型路径:“可以借鉴麦当劳式的主副业互为犄角赢利模式”

张桂萍:传统媒体衰落是一个全球普遍现象,有人预测,再过3-5年,美国纸媒的雇员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将缩减到顶峰期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传统媒体衰落的步伐虽然落后美国5-7年,但衰落轨迹应该与美国差不多,从年到年,中国纸媒下滑趋势明显,未来还在加剧。随着4G的推出,中国电视行业也将步纸媒后尘走入下行轨道。转型,是中国传统媒体唯一出路。但向什么方向转型?具体走什么样的转型之路?转型所需资本怎么样解决?人员怎么解决?等等,这些问题目前远未达成共识,从浙报集团,上海报业集团,到南方报业集团……从购买游戏公司、做文化地产到全媒体转型……大家百花其放、各出其谋,但目前仍没有出现一种可被业界拷贝的模式。您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转型指标和考核标准才叫“转型成功”?

范以锦:转型有多种说法,从大的方面来说,改革开放开始经历了市场化转型和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第一次转型尚未结束,但己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广东的报业就是在往市场化转型中发展起来的。第二次转型很艰难,对纸媒来说目前还没有十分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难题主要两个:一是纸媒原有的靠广告维持生存发展的模式已很难坚守了,因为各种形态的传播分薄了传统媒体的广告。你看百度竞价排名的广告上升得多快。二是往数字化转、全媒体转,依然延续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现在不是发不发展的问题,首先是生存的问题。要改变传统媒体原来的盈利模式,也要从传统媒体的实际出发探索介入新媒体的市场模式、盈利模式。

谭天:我觉得传统媒体转型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传播思维转变,它决定转型的决策和管理;二是产业结构转变,它决定转型的路径与方向;三是商业模式转变,它决定转型的生存与发展;四是传媒制度转变,它决定转型的动力与环境。转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统一的转型指标和考核标准。但转型能否成功有两个基本判断:一是能否构建或对接媒介平台,说白了就是如何实现有效的传播;二是能否找到成功的商业模式,就是能否生存下来得以发展。

我认为,目前所谓的“全媒体战略”都是无法实现真正的转型,因为它只是在业务层面的拓展而非产业层面的转型。其实“全媒体”还是一个传统媒体时代的概念,为什么国外没有这个概念呢?因为国外任何一家传媒都可以经营任何一种媒体,本身就“全”也就无所谓“全媒体”。但在我国传统媒体则有行业壁垒,报纸不能申请电视频道,电视也没有报纸刊号;电信业没有视听内容牌照,广电业也没有电信运营牌照。如何为了应对新媒体实行双向进入的“三网融合”和跨媒体经营,但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媒体整体在经营思想上还没有根本转变。

曹轲:同意您的判断,转型是传统媒体唯一出路,转型之路充满不确定性和许多未知的挑战。种种尝试的努力都弥足珍贵,包括试错的努力都值得尊敬。这些年来,国内国际同行的努力,最大的成效在于有了某些共识,某些感觉,某些方向感,最起码有了新的沟通基础,“语法上”是通了的。说到南方报业,旗下媒体充满活力,转型探索动作不断,积累和培养出一支全媒体的人才队伍,尤其难得。举个全媒体生产能力的例子,南方都市报的音视频制作部门,现在已具备每天30分钟以上的原创视频新闻生产能力,可惜没有一个电视新闻频道来承载。

特别认同南方报业集团掌门人莫高义最新提出来的战略思路,16个字:“深耕主业,多元开拓,加快转型,融合发展”。转型成功的标志,绝不是办起一个有赢利的网站,更不是变成一个互联网公司,那叫改行。推动全媒体转型,也不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而是要有几个靠谱的项目带动,依托自己现有资源和人力优势,积极突破,大胆突进,奋力突起。

目前比较可行的评价指标,虚一点的,可以用全媒体影响力综合评价体系来评估,实一点的,可以用营收构成中的比重来考量。比如一个报业集团,来自报业广告发行收入之外的新媒体业务收入占到一半以上,大致可以认为转型初步成功。

陈国权:关于您提到这几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1.报业转型的诉求是什么?

报业急迫转型的主要原因,一是收入利润水平的下降;二是社会影响力的逐渐减弱,这其中也包括舆论影响力。前者是报业生存的基础,后者是报业的职责和使命所在。报业转型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这两项的水平。

当前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利益格局面临深刻调整,社会特别需要媒体形成主流舆论和主流价值观。报业有基础有条件成为这样的媒体单位。报业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党委政府舆论宣传和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在碎片化阅读、各类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的今天,对真实权威深度信息的专业收集、传播和有影响力的舆论引导反而成了社会最缺乏最需要的“稀缺资源”——满足这种“稀缺性”,也许正是中国报业在当今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和赖以生存的基础。

而当前报业转型的主要误区是片面地以壮大经济实力为目的,而忽视了作为党的新闻单位巩固舆论阵地的职责。比如积极介入房地产、物业、旅游、投资银行等等,却忽略甚至放弃坚守自己擅长的舆论阵地,我认为并不是一个好的“转型”方向。

当然,我们坚守报业转型的最终诉求不是排斥报业运作其他产业,更不排斥壮大报业集团经济实力。报业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扩大再生产需求的商品属性。这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偏废。经济实力不强就无法投入足够成本做出舆论的影响力,报纸、节目没人看,微博没有粉丝,巩固舆论阵地也就无从谈起。

经济实力、影响力、舆论力这三者构成了报业转型的三个主要因素。报业转型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这三者形成良性循环:利用各种方式,在法律框架之内壮大报业集团的经济实力,提高影响力和品牌认知度,才能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守舆论阵地。

2.影响力单元和赢利单元

在这样的理念下,就应该区分报业转型的影响力单元和赢利单元。一个传媒集团有很多的单元,每一个单元在传媒集团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我认为从目前来情况看,有些单元是不可能短期内实现赢利的,比如微博、







































安徽白癜风医院
新疆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pp/405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