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年出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不远万里随军来到武汉。在我们家24年,她任劳任怨,全身心支持我父母的工作,还不辞辛苦将我们姐弟三人带大,是我们家公认的大功臣。老人家离开我们快38年了,但我们仍常常思念她、感恩她。
外婆对我疼爱有加
外婆对我的呵护、疼爱,大院里人人皆知。医院回来,两个年幼的姐姐常常爬到我的床边摸我、逗我,外婆担心她们无意识伤着我,就把我睡的摇床摆到五斗柜上使小姐姐够不着。小时候,我很喜欢吃鳝鱼、青蛙,外婆就经常给我做。菜上桌了,她却从来不吃,不仅如此,就连我夹过的菜,她也从不动筷子。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她说她不敢吃水里没有鳞的动物。我埋怨她,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我们把菜分开吃就行了,外婆笑着说:没关系,只要你吃好就行了。后来,我长到了1米76,爸妈说,这都是外婆的功劳。
武汉的夏天十分炎热,大家都会游泳避暑,外婆看我年龄小不放心,每次都跟着去。很多次,没赶上公共汽车,和我们一起走着去。烈日下,外婆打着伞,坐在湖边,眼睛却始终盯着在水中学游泳的我,结果因上火多次患眼疾,小脚也长满了鸡眼,疼痛难忍,好多次回家后她擦点眼药,戴着老花镜,用很锋利的小刀片慢慢修剪,然后贴上鸡眼膏。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陪我去。
小时候,我学东西没什么耐性,今天搞搞这个,明天摸摸那个,外婆就耐心地开导我说,一个人干事要专心,不能两只脚想踩八条船,可到头来一条也没踩着,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上中学后,我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学工学农积极分子”,还参加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乒乓球队,当上了班干部,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想想,这都是外婆教导得好。
外婆既坚强又善良
懂事后,母亲告诉我,外婆年轻时命运十分坎坷,生活非常艰辛。母亲一岁多时,也就是年,外公因抗日被日本人杀害,25岁的外婆一个人带着舅舅和我母亲,靠兄弟姐妹的帮助,含辛茹苦地把舅舅和母亲培养成人。舅舅和母亲都跟我说过,外婆虽没有文化,但每遇大事从不糊涂。外婆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了难事她总是尽力帮忙。我家对门住着一位女老红军,四川人,爱吃辣椒,外婆就经常用油把干辣椒炒得香喷喷的送给她一小碗,一次在闲聊中得知她家客人多,粮食不够吃,外婆毫不犹豫地将家里积攒下来的粮票拿出来一些送给了她。记得母亲有位男同事,媳妇生了两胎女孩,婆媳间闹得很不愉快。外婆就耐心地开导老人家,新社会孙子孙女差不多,你看我还不是跟着女儿过,然后又跟她儿子媳妇讲,让他们理解老人心情,主动找老人沟通,及时化解了矛盾。
外婆非常勤俭无私
印象中,外婆除了睡觉几乎没有闲过,总是忙忙碌碌。有时一觉醒来,她还戴着老花镜,坐在床上缝缝补补。她的手很巧,衣服裤子破了,只要经她的手一补,几乎看不出来。家里的旧衣物她从不舍得丢,不是拼缝成漂亮的坐垫,就是用来缝补衣裤,剩下的布条则捆成拖把,就连旧衣裤上的扣子、拉链等小物件,她都一一留下以备后用。
外婆是我们家的大管家,父母亲的工资、家里的存款和粮油票等均由外婆掌管,她从不乱开支一分钱,把家里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那时没冰箱,夏天剩饭剩菜到第二天就馊了,她就用凉水泡上,第二天再热了自己吃。外婆经常说,勤俭持家是本事,家吃不穷,不会算计就受穷,要做到不容易。
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父亲因胃病急需动手术,母亲和两个姐姐都在外地。外婆不仅要照顾我,还得照顾我父亲。尽管当时物资匮乏,她还是尽可能想办法为父亲调剂伙食、补充营养,比如“一鸡三吃”,用鸡肉包饺子或馄饨,剩下的鸡骨架和鸡皮、鸡油熬汤,鸡杂用来炒菜。在外婆的精心照顾下,父亲的身体恢复得非常快、非常好,直到现在,父亲都常常念叨,那段时间多亏了我外婆。
我当兵第二年,外婆发现得了胃癌,而且是晚期,已经无法医治了。外婆虽不知自己得了什么病,但她从父母亲和舅舅的表情中,知道是不治之症。她当即嘱咐大家不要花冤枉钱,父母亲和舅舅商量,尊重她老人家的意见,只用了一些止痛药,最后没有采取抢救措施。临死前,她还嘱咐我母亲,死后找个熟人帮她擦洗,换上衣裤,不要骨灰盒,说不严实,买个瓷罐上面不要烧像,一定要请帮忙送她的人吃个饭,表达她的谢意。清理她老人家遗物时,发现她在住院前,早已将自己的东西整理好,存折、钱票证、老家人的照片整整齐齐地包在一起。
我离开工作岗位后压力小了,时间多了,时常会想起外婆。有时看到电影电视中的老演员,读到报纸杂志中的叙述情节,吃到外婆喜欢的饭菜时,都会不由自主想起她,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外婆慈祥的形象。现在回武汉的机会多了,每次我都会去给她扫扫墓、多烧些纸钱和香,陪她老人家多聊一会,把家里的情况跟她说说,说我们现在都很好,大家都常常想念她,愿她在天堂过得愉悦舒心。(盛强)
来源:广州日报
执行主编:黄雯
责任编辑:孙绍华
?本地推广?
我们的一周推送计划周一
车周刊
“买车视界养车指南”
周二
教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