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一般是指居民的聚居点,自然村落是早期人类活动聚居而形成的,大多是以姓氏为单位。先民为了生存、生活和来往,需要为聚居点取代号以便识别,于是就有了村落地名。大沥政区,始建年代未详,从境域内的6处贝丘遗迹表明,大沥五千多年前已有人类活动并逐步形成原始社会聚落。但现有资料最早见载于明永乐六年(年)成书的《永乐大典》,明初实行府州县都堡的管治体制,设广东布政使司,改广州路为广州府。南海县隶属广州府,下辖都、堡。大历、梯云、扶南、平地等堡属泌冲都所辖,大圃堡、兴贤堡等属黄鼎都所辖。大沥的自然村落的形成也主要集中在南宋到明清时期,多数姓氏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而至,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扎根发展,创造了大沥这个文化古邑的辉煌。下面我们通过盘点大沥部分自然村落的命名方式以及“村名”背后的趣闻轶事,共同来感受大沥村落地名独到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大沥的自然村落不断发生变化,许多历史悠久的村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陈志强摄
一.以地域特征或地域位置而命名
大沥境内的地理地貌特点是:西北部为低丘台地,岗栾连绵起伏,东南部为冲积平原,沙田密布、河涌交错。村落因先民的生活和生产而形成,村名是他们的活动轨迹的记录,因此大沥的村落的命名多与地理环境有关。
第一类是以地域的地势、地貌特征来命名,这些村名往往能够直观表达村落的特点,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黄岐罗村:相传珠江河畔曾有大石形如大螺突出江中,因此取名“螺村”(后作罗村)
盐步平地村:南宋淳熙十三年(年)开村,地势平坦,取村名“平地”。
盐步隔海村:四面环水,与外界隔离。解放前属邵边村的一部分,村民曾为邵边村的炮竹业加工红坭,所以一度称“红坭基”。该处曾广种莲藕,故又称“藕塘”。年始称“隔海”,建国后在行政划分上正式称“隔海村”。
大沥良清堂村:曾用名黎清堂,后以村中绿竹掩映,风凉(良)水清,改称今名。
大沥湖马村:据传明万历年间(~),原籍番禺一盐商因避债先到里水象岗落脚,后迁此买有十二亩田地经营,故曾名十二亩。后人登村东之展旗山,西望三面临雅瑶水之村境,恰如骏马立湖中,故又得今名。
大沥滘口村:据传开村前此地原是一片河涌交错的滩地,故称滘口。
第二类是以方位来命名,这些村名中多带有“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或以“上”“下”来表示定位。如黄岐岐东村,位黄岐乡东面;黄岐北村,村民采江边青石筑门楼,名“青石村”,又因位于六联乡之北,改为“北村”。
第三类是以周边的环境为参照点,借助村里或村附近的水名、岗名、桥名、建筑名等来自然村落命名。如盐步江龙村,因古代建有江龙桥,村以桥得名;黄岐泌冲村,因泌水通村口水道,所以得此名;黄岐白沙村,村民在白沙河旁垦荒开村,村从河名;盐步官田村,旧时官船泊于村边码头,称“官船头”,后围滩造田,又称“官田头村”。
二.因人文历史而命名
大沥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气息浓厚,文人轶事、历史传说、名胜古迹在自认村落的冠名中展现出它深厚的文化魅力。
黄岐九村:开村时建有洲子庙,曾有“洲子村”。因村民多住茅屋,被外村人趣称为“狗村”,后谐音“九村”。
大沥表村:大沥表村早年叫龙凤村、东岸圃村。明朝成化年间,村人唐盛在京都做官,有一天,皇帝召见他,言谈间,皇上问起他是何方人氏,家居何处?唐盛禀告说:“南海龙凤村,又叫东岸圃,即大沥镇外表的地方。”皇上听后说:“村名繁琐,难以记忆,就赐你村名‘大沥表’吧!”随即御书“大沥表村”四字,“表”字还用朱笔写上,并派一官员送到村里。从村东三级石(地名)到村西白鹤桥(地名)立碑钦定。从此,龙凤村、东岸圃村更统一称为大沥表村。
大沥抱伦村:相传明代告老归田官员开挖塘底,有泥色如鲜血,人们认为是龙脉所在,村名为“抱龙”,众人相传讹称为“抱伦”。
盐步龙涌村:龙涌村约有年历史,最初没有村名,有人叫“基头”。村名传说由于“盐步老龙”(龙舟)藏于村口涌中,故又曾称“龙船涌”或“龙涌”。
盐步迴龙村:迴龙村开村近年,传闻说在开村时,有人在村头打桩,看见有血流出,认为有条龙被打伤了,跑了出来,要赶快把它叫回来,“迴龙”村名就由此而出。后人记忆中的郭家祠(年左右被拆除)门前就有“汾阳逢溢响,砥柱接迴龙”的对联。
三.以当地物产来命名
大沥地产丰富,从事农林牧渔民的先民热爱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所以以当地物产作为村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豪的情感流露。
大沥荔庄村:元代开村,建村之初,因四周遍植荔枝树,故名。
大沥嫩茶村:元朝时期该村依山而建,分南、中、北三区。北区被称为老茶庄,后来因村前有溪水缓缓流过,茶树开花时,茶花飘满水面,散发着馨香,人们管这条溪叫茶溪,南区和中区也被合并叫做茶溪村了。而因为有了老茶庄的区别,茶溪村便不再叫中区和南区,而改叫茶溪北约和茶溪南约。两约之间建了一座茶溪社学(毁于日寇炮火)。而茶溪南约的村边入口处,还建有一牌坊(后毁),上书《茶溪古道》四个刚劲的隶体大字。
大沥雅瑶村:岗上有瓦窑,并以之为村民“瓦窑”,后谐音为“雅瑶”。
四.以宗族姓氏冠名
大沥的自然村落是先民的聚落点,早期的聚落多以家族为群,所以自然村中姓氏地名很多,一般都采用“姓氏+通名”的命名式,通名中多用“村”“洞”“边”“屋”“坑”等字,有的村民则采用“姓氏+地理特征+通名”的命名方式。如盐步的邵边村、关边村、颜边村、黄边村、周边村等、大沥的钟边村、谢边村、雷边村、谭边村、潘谢村等。
五.以表达美好祝愿来命名
中国人取名喜欢讨个好意头,古代的时候讲究风水,自然村落的命名往往就具有趋吉避凶的特色,反映了大沥先民对于理想生活的殷切期盼和对于家族人丁兴旺的美好祝愿。
大沥凤池村:清朝乾隆年间开村,传此地为凤凰栖息之地,凤为吉祥之物,故取此村名。
大沥点头村:原名“汤村”,清道光年间改称“点头村”,寓崇尚礼仪之意。
大沥新龙村:明万历年间已有人定居,后扩展为东西两社,合称“新龙”,寄予新龙腾跃之意。
大沥自然村落的命名方式多姿多彩,同时也反映出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社会的发展,人员的流动,村落的迁移和变化,行政区域的更迭,都会对自然村落名字的更改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们或精简、或谐音、或雅化、或合称,或启用旧名,在如今的大沥,不同层次的地名交错,新地名、老地名、俗地名相交叠加,形成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这些村名不见得每一个背后都有一段波澜起伏的历史或者妙趣横生的传说,但它都代表了一种先民意志的传承,一种文化血脉的显现,代表了大沥本土文化基因里最朴质的一面。
钟边社区铁村是著名的红色“革命堡垒”,广东文史专家评价铁村的村名契合了村中多位英雄先烈铁血抗敌的精神气质/李艺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