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10日),广州日报一则报道《河源发现粤赣古驿道——藏身九连山脉全长约66公里或成华南遗存里程最长的古驿道》,称在河源市和平县与连平县交界的九连山脉的深山老林中,当地文物普查人员近日发现一条长时间被人遗忘的古驿道,全长约66公里,相连较为完整,已有千年,是河源市境内目前发现的最长的一条古驿道,或是我国南方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遗存里程最长的古驿道。
(广州日报:藏身深山老林中的古驿道)
报道中称发现的为古驿道,为此小编请教河源客家文化学院的老师,刨根挖根后发现,广州日报此报道或为有误。
古代的驿道就是今天的国道,在古代又称为官道,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并按统一国家标准修建的全国公路系统,云南驿现在保存的1.7公里长的青石板路,就是当时的官道,按一丈左右的标准建成,可以保证两匹马相向而行,通行无阻。古代驿道主要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各种政务、经济、军事等公文信息传递、物资运输、军队调动、军队后勤补给和官员出差、调任与巡视。也是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进行政治上控制的重要手段。而驿站是沿驿道设立的负责官方接待、信息传递,道路管理和军队供给的机构。驿道和驿站合称为驿传系统,作用相当于今天的邮政电讯、政府招待所和兵站。驿是古代对行省区驿传设置的称呼。台、站则指在边疆地区的驿传设置。由于驿传系统在对全国统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历代都是由朝廷兵部直接进行管辖。
根据古驿道的解释,此非古驿道,而应为古道。再查看河源相关历史资料,其实这条从连平大湖经过和平青州、热水、浰源的古道,有一段历史。
在北宋初年,因为盐一直是国家的专卖品,当时有严格的盐区划分。因为赣南人吃的盐要从江苏苏北运过来,路途遥远,价格又高,质量也不好。所以,赣州府和汀州府就有了私下里组织的私盐贸易,慢慢地这些队伍越来越庞大。
私盐组织为了防御,如防土匪的抢劫和官府的查处,发展越来越庞大,有的上万人,武装力量强大。所以,个别县城就顺手攻打下来(好比当时的河源县城)。为此,北宋政府派名臣李纲出兵镇压。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小规模的私盐贸易一直屡禁不止,而私盐贸易所开创的赣南、闽西、粤东粤北,这些山区的交通道路,就是这些古道的基础,到了明清的时期发挥了更多的作用。
这些古道为客家人迁移、发展的行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
到了明代中前期,因为我们客家这带的山区动乱特别多。其中广东最大的一支叫做“浰头贼”,大概是在这条从青州通往热水、浰源的路上。但这条古道实际上是一条是浰头贼沟通外界的非常重要的道路。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或通过此通道把浰头贼一举歼灭。之后奏请皇朝廷设立和平县以维护当地的稳定。
从历史资料上看,和平这条非古驿道(国道、官道),却是一条古道。
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本来是件好事来的,但这样缺乏依据和证据,把一些民间传说或个人想法,加以够剪,是对历史以及我们的后代不负责任的做法。
(和平青州古道上的疑似驿站遗址)
这种情况河源以前也有出现,包括提出大胆假设说秦军是从赣南直接进入龙川,然后龙川佗城的个姓大部分都是秦军后代,这是很胡扯的事情。这样的历史文化拿出去会被人作笑柄。
(虽几百年过去,风雨侵蚀不了它的存在)
但是,对于在和平这样一条60多公里的古道,它的发现令人惊叹。对于知名文化人陈仰天老师这一批努力去发掘地方文化的学者,我们还是要表示充分的尊重和感谢。
这种发现是应该大力去弘扬和宣传,但一定要根据历史的依据,多查找文献资料,以客观、真实还原那段磨灭不去的文化历史。
河源有一批的文化人士,对挖掘家乡历史文化不遗余力,对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我们非常感谢。也因此才对他们的古驿道的说法提出异议,希望大家齐心为河源历史文化做更多的事。
撰写/编辑:小最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