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崛起中的“画家村”
大洋新闻时间:-09-28来源:《广州日报》A23:都市·社会
本版新闻作者:陈明、谢英君(除署名外)
从表面上看,水龙村与塘厦镇的其他地方别无二致,目之所及是繁华的厂区、鳞次栉比的高楼。然而,这里却住了一群过着“隐士”生活的画家:他们足不出户,每天只与画布和油彩打交道;他们月入过万,却宁愿在废旧厂房里打地铺。他们让东莞水龙村真正成了可与深圳大芬村分庭抗礼的民间油画创作基地。
塘厦油画博物馆。记者卢政摄
今年,这个“画家村”再次得到当地政府的优厚扶持:一个平方米的大型油画馆将于年底在塘厦石鼓社区动工,投用后,将可为多名画家提供免费的工作间和展览平台。专家们说,一个城市,如果形成了书画艺术家群体,那么这个城市一定存在着极高的文化含金量。
谭道衡正在作画。
文/图记者陈明、谢英君(除署名外)
画商来塘厦安家带旺“油画村”
40岁的黄通是“画家村”的几名创办人之一,在年,黄通从深圳大芬村转战东莞塘厦,来到水龙村卖画。
当年在深圳学画的时候,黄通从学徒入手,每天临摹10多个小时。凭着年轻人特有的机敏,黄通很快“嗅到”了商机:当年在大芬村,画家们都是各自为政的“散户”,有人找不到订单卖不出画,有人却因订单太多忙不过来,黄通说,于是他和朋友们合伙投资找场地,安排数十名画家在内入住作画,开始了“流水线生产”。
经过一番整合,黄通摇身一变,从一个单纯作画卖画的小学徒,成为生产、销售一把抓的画商,他也由此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水龙村成为东莞闻名的“油画村”则纯属机缘巧合。年,黄通想在距离深圳较近又相对发达的地方买地建房,同是画友的黄柏容便向他推荐自己的家乡塘厦镇。经过几番比较,黄通觉得塘厦水龙村风景优美、离深圳又不太远,正适合安家。
在水龙村买地建房定居后,除了定期回深圳大芬村打理生意,黄通更多时间是在水龙村就近作画卖画。逐渐有意气相投的画友同行们来此“扎堆”,围绕着黄通的房子,画友们或租房或买房,都将家安在附近位置,由此形成了“油画村”的雏形。近几年来,随着“油画村”名声渐响,当地政府和村委也开始在资金和场地上进行扶持。
旧厂房打地铺作画月入过万
在“隐居”塘厦水龙村的26位民间画家中,谭道衡的生活最有隐士之风。他孤身住在一栋废旧厂房里,厂房空地上的杂草高可没膝,不知名的野花静谧地吐着香气,十多只放养的鸡在其间奔逐觅食,谭道衡每天都能捡到两个鸡蛋。
旧厂房是石鼓社区免费提供给画家做工作室和展览厅的,谭道衡干脆连家也搬进去。他的桌子上除了画笔和颜料外,还摆着酱油、电磁炉等家什。画板旁铺着一个草席,谭道衡就天天打地铺过日子。
谭道衡从小就爱好画画,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早早就出来打工。年,他离开老家,到深圳一家事业单位做美工,没多久他就进了一个画室做学徒,白天上班,晚上去画室给画师们打下手。
年,谭道衡决定辞去稳定的工作,做个全职画家。最初的日子很艰难,只能卖点临摹画。“虽然临摹画销路好,但画家还是要有自己的作品。”在深圳作画卖画时,他认识了许多画友,其中不乏已定居在塘厦水龙村的人,他产生了到东莞大展拳脚的念头。年,谭道衡孑然一身来到“画家村”,不到一年便打响了自己的名声。
接受采访时,谭道衡正在临摹一幅风景画,这是他的旧作,被画商看中,请他依原图再画一批。他说,最快时一个小时能临摹两幅,每幅卖几十块钱。除了做临摹画订单外,谭道衡还会画一些原创作品,这类画作售价更高,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现在,他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月收入过万元。
年内将建大型创作基地
目前“油画村”的创作基地就设在谭道衡所住的旧厂房,水电齐备、租金全免,26位常驻画家可免费在内作画和展览作品,今年下半年以来,申请“进村”的职业画家超过30人。
因为要在创作基地内为每位新成员配置免费的工作间,所以黄通对“审核新人”的环节把关很严格。
黄通表示,塘厦镇政府和石鼓社区将联合斥资万元,在石鼓社区内建一个大型油画馆,以此取代现有的创作基地。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该油画馆位于水龙村旁的田厦大道,建筑面积达平方米。油画馆是为日后“画家村”的“扩编”而准备的,建成后,可为多名画家提供免费的画室和展览台。
业内人士:更多画家正在汇集东莞
不久前,东莞可园展出了一系列岭南画派的作品。业内人士说,岭南画家村目前作为一个画派的集中地,是东莞新近崛起的一股文化中坚力量,它与塘厦的油画村不同,后者是自发的外来文化从业者,他们更多的是为了生存,带有民间草根性质,而前者是本地一些早已经越过温饱线的书画爱好人士,他们更多的是享受一种情趣。
著名书画家温远达说,他在深圳和广州都长期生活过,比较起来,东莞最符合他的要求——人流量没有广州那么大,生活节奏没有深圳那么快。如果说创作,东莞的环境比较好。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汇集东莞,最终形成了东莞文化艺术品市场,去年12月31日,东莞艺展中心盛大开幕。项目由一条艺术品街、一个艺术品交易中心和一个艺术品博物馆组成,已有近家文化艺术单位、企业、商家和诸多文化人进驻。艺展中心受到了商家和艺术家的高度赞扬。实力派画家吴先生说,他十分看好艺展中心的发展前景,因为这里入驻的企业大多都有固定的客户群,为共同做大做强艺展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艺展中心是南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申报项目的运营实体,未来还将打造“画家村”、“艺术村”、“文化村”与艺展中心相配套,“东莞艺展”将成为推动城市品位提升的助推器,成为东莞叫得响、传得远的文化品牌。
专家:
目前是培养艺术家的大好时机
两个月前,广东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民革广东省参政议政委员罗林虎随同一批专家专程到东莞调研,与东莞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探讨东莞转型之路,其中不乏对东莞的文化建设发出声音。
针对画家村的现象,罗林虎认为,一个城市如果出现了画家等艺术家群体,那么这个城市一定有了极高的文化含金量。现在一些生存在一线城市的深圳画家们转而到二线城市东莞去发展,东莞要把握这个机遇,使文化市场各个利益群体和谐相处、均衡发展,逐步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
他个人认为,东莞市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形成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文化人才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加强一下,特别是把艺术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解决好,东莞文化发展才能真正走上一条理性、文明、健康的发展之路。
“一些远离家乡寻找梦想的艺术家,正在重新考量人生的落脚之地:是在大城市继续咬牙扛下去,还是奔赴二线城市去发展?在这个纠结的思潮之中,有人创造了一个悲壮意味颇浓的词汇——‘逃离北上广’——即逃离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其中,作为自由职业者的画家们是最具有发言权的。”
罗林虎认为,非流水线的画家们在东莞开始成行成市,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画家们开始从一墙之隔的深圳油画村大芬村撤离,据他了解,至少东莞的画家村人员有一部分来自深圳。
“在深圳,当地的房东们面对越来越兴旺的油画市场,没有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而是杀鸡取卵式的抬价,房租接连上涨,几年来租金成倍地涨,部分画家们每个月画的画还不够交租,那怎生存?更加谈不上发展,创造一些生存环境很关键。因此,东莞不要为了眼前利益,市政府规划要有前瞻性,东莞要使艺术家可以潜下心来搞创作。”
您可推荐您身边的民间文化、群众文化,或是身边逐渐让人遗忘的文化习俗、历史文物,并参与“文化在民间”的讨论。
邮箱:
qq.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比较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