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特点 > 红色记忆杭州日报创刊纪实

红色记忆杭州日报创刊纪实

发布时间:2020-3-9 0:03:28   点击数:

《杭州日报》创刊纪实

年11月1日

《杭州日报》正式创刊

每当我回顾杭报创刊前后的日日夜夜

都不禁思潮汹涌

年4月,我由杭州新华书店调到杭州市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工作。同年11月,宣传部调我去当代日报社做人事工作。当时,我对于上月(10月4日)省委原则同意创办《杭州日报》,市委也已决定由市委宣传部长胡景瑊兼任杭州日报总编的事都不知道。交代工作时,胡部长也只是让我去考察当代日报社的人员。我也不清楚这个工作是为《杭州日报》创刊挑选人员做准备。后来我才知道在《杭州日报》创刊前一年,我已经开始专门为创刊做筹备工作了。所以,有人说,我是专职做杭报筹备工作的“第一人”。

▲图为本文口述者徐成功

《当代日报》是杭州解放初由几名曾经坚持地下斗争的党员经市军管会批准,将原国民党官员的《当代晚报》接管后改刊的,后又由市工商联接办。该报在政治上一直接受中共杭州市委的领导。总编李士俊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与该报其他3名党员的组织关系都编在市委宣传部支部内。市委曾有过将该报改为《杭州日报》的打算,但由于该报系民管报纸,不能代替公营报纸,更不能发挥市委机关报的作用,所以市委早就酝酿创办《杭州日报》,同时让《当代日报》停刊。

年4月18日,市委成立《杭州日报》筹备委员会,由8人组成。市委宣传部长胡景瑊任主任,李士俊、肖冰任副主任,他俩都是办过多年报纸的老党员。其他5名委员是:市人委办公室主任王守立,原任市园管处处长王维澄,原任市财经委商业科科长贾祥贵,原任杭州师范学校教务长潘绍光和我,市委还把长生路63号划为杭州日报编辑部的办公地点。当筹委会集中办公后,《杭州日报》的筹备工作就全面开展起来。

当时,最紧要的是抽调人。杭州日报社的骨干和采编人员,主要靠市委组织部从各行各业挑选、商调。当代日报社的人员大部分也可吸收,这事就由筹委会审定。我在当代日报社考查了半年,李士俊是当代日报总编,更了解人员情况。我们向筹委会作了汇报,筹委会决定:当代日报社的经营人员和印刷厂工人,原则上全部吸收;编辑部采编人员大部分也可吸收;对部分不能吸收的人员应积极协助当代日报社为他们另找出路。

6月4日,省委正式同意创办《杭州日报》。

市里抽调的人员到长生路63号(当时《杭州日报》编辑接着部尚未挂牌)报到。我们从当代日报社挑选的编辑、记者、内勤等20多人于6月初也进来了,共有50多人。《杭州日报》编辑部初具规模,《当代日报》编辑部也就名存实停了。这时,筹委会就参照当时市委、市人委各部门的分工和社会专业分工,并参照浙江日报社当时的组织机构,设置了临时机构:办公室、工业、财贸、政法、党的生活、文教、副刊、读者来信等组,人员也一并分配了工作。机构、人员到位后,我们就组织大家边学边干,实战练兵。学习讨论怎样办党报,怎样写新闻等业务基本知识,并以《当代日报》为阵地,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办报知识和积累经验。7月15日,中宣部批准创办《杭州日报》。各项报批工作完成后,实战练兵更加抓紧。各组都有报道任务,白天出去采访,晚上回来写稿子、编稿子,交到办公室审定。把设计好的版面和审定的稿子一起送到当代日报印刷厂排印、出版《当代日报》。其中有几天,严格按照《杭州日报》的要求出版,作为《杭州日报》的试版。市委确定《杭州日报》于11月1日创刊并于9月16日下发了《关于创办杭州日报的决定》给全市各党组织时,明确规定:《杭州日报》要借《当代日报》试刊一个半月。这试刊时的《当代日报》实际上就是《杭州日报》。

杭州

《杭州日报》编辑部成立临时机构以后,我就不做人事而是从事搞业务工作了。我负责读者来信组,这是报社群众工作部门。市委和报社很重视“全党办报”,依靠群众办报纸。市委《关于创办杭州日报的决定》的第四部分就对全市党组织提出了六项要求,要点是:

一、各部门的会议应吸收杭州日报有关干部列席,各个部门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抄送杭州日报;

二、指定得力干部担任杭州日报通讯员,积极为杭州日报写稿和反映情况;

三、审查杭州日报有关本部门的稿件;

四、对杭州日报的批评稿所作的事实调查,必须认真诚恳地及时答复;

五、要积极地推销党报;

六、要组织群众读报。报社对发展通讯员抓得很紧,在各级党组织支持下,很快建立起一支通讯员队伍,到创刊时已达人。

为密切联系和培养通讯员,在报纸创刊前就出版通讯刊物《杭州日报通讯》。对通讯员和群众来稿都非常重视,全部来信来稿都先经过读者来信组登记,一式三联。一联给来稿者,告知你的稿子收到了。一联随稿子分到有关组,处理完毕后返回。还有一联是存根,放在那里备查。到规定时间没处理或没回复,就要催办。这个办法虽然能做到件件有着落,但手续太繁,影响对来信来稿的综合分析和利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就改进了。给记者规定了编用通讯员和群众来稿的任务。当时记者的发稿定额有“自写”和“组织”两项。“自写”就是自己采写,“组织”就是组织、编用通讯员和群众来稿。有的记者认为编一篇来稿,改来改去的,还不如自己写来得快。针对轻视“组织”稿件的情况,又作了一个规定:“自署”不能代替“组织”,反之则可。比如,我的定额是10篇,有5篇“组织”,5篇“自写”。我完成4篇“自写”,6篇“组织”,算是完成定额,反过来则不可以。这就使报纸上发表的地方稿件有一半多是来自群众之手。所以,那时群众来信来稿反映情况的积极性很高。我印象很深的是庆春门外一个农业合作社有一个农民叫戚阿牛,他是他们农业社指定的通讯员,没有文化,不识字。我们也没把他列入通讯员名单,但常常走到报社反映情况,一年多给我们提供了20多条新闻线索。

日报

我们边干边学了五六个月,创刊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年11月1日,《杭州日报》正式创刊,《当代日报》也于前一天停刊。

▲《杭州日报》创刊号

《杭州日报》正式同读者见面,市委机关报的旗号亮出来了,领导和群众对我们的要求就更高了。我们办报的人也更感责深任重大,更加勤学苦练。报社领导也始终抓牢高标准、严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大家培养良好作风,提高工作能力。其中一项是评报和谈版。这是在筹备期间部分领导到解放日报学来的。原叫“飞行集会”,每天下午下班前,编辑部的人集在一起,评议报纸,交流情况,提建议、出点子,听到对报纸的批评等都可以在这里讲。能决定的事,领导当场就定下来。后来单位大了,人多了,集在一起开会难了,再后来就改成评报和谈版。开始时,每天晚上收听完电台新闻联播,就开谈版会议。报社领导和各采编部门的组长参加,组长不在,就指定一个编辑或记者代表他们组参加,研究明天发表什么稿子,哪条上头条,有什么报道打算都讲出来。领导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在谈版时通报,会后各部门都传达给大家。为了让大家能经常评议报纸,评论稿件好坏,及时反映读者的表扬或批评,就设了评报栏。把当天的报纸贴在大家上下班必经的门厅墙上,谁有意见或建议就随手写在评论的稿子旁边,或写张纸条贴在所评论的地方。我上夜班的时候,每天上午必定要跑到报社去看看评报栏上点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没什么问题,我便可以安心去睡觉了。谈版和评报,集思广益,既办好了报纸,也使大家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像我这样文化基础差又初办报纸的人,更深感众口评报就是众人帮助。

▲创刊初期,新华社电讯稿是用手抄译码,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效率低。后改用模写机,图为电台工作人员正在接收稿件。

杭州日报社对于防止差错是抓得很紧的。有差错是报纸最大的忌讳。《杭州日报》在试刊期间就出过重大差错。年国庆节前夕,《当代日报》(此时已明确作为杭报试刊)刊登国家授予人民解放军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奖章照片时,把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照片铜版放错了,第二天重新刊登并登了“郑重启事”作检讨,印刷厂副厂长也因此被免职。《杭州日报》创刊以后也经常有差错。有一次把我国驻外大使的“使”错成了“便”,“大使”错成“大便”,第二天也郑重更正。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不真实就是差错,报社防差错的重点也是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一篇稿子在刊登前要经过编、审、校多重关口,也是为了防差错。我们评报中不少意见也是揭露差错的。大差错要更正,小差错也在内部检查作为教训。有的差错不大,但有普遍教育意义,领导也抓住当教材。有一名记者在报道一次越野比赛时,想把稿子写得生动些,用好天气来衬托好气氛,用了“晴空万里”一词,但那天却是“薄云庶日”,这就不真实了。稿件发表后,读者来信来电话批评,领导就用这个差错来教育大家。

岁月如流,《杭州日报》已度过64个春天。紧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发展,《杭州日报》在艰苦中奋斗,在挫折中磨炼,在竞争中发展。今非昔比,如今的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已是拥有数千从业人员的跨媒体、产业化、多元化发展的全国优秀传媒集团了。

(文字根据徐成功口述整理)

《杭州日报》创刊词

杭州日报今天和全市广大读者见面了。

杭州日报是中共浙江省杭州市委员会的机关报,也是全市人民自己的报纸。它是市委用来宣传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全市各方面的实际工作,联系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武器;也是全市人民借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交流经验,发表意见和要求的重要工具。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的时代。目前,城市里的社会主义高潮已经到来,农村中的合作化的社会改革的高潮即将在全国到来,有些地方已经到来,全国人民正在做我们的前人所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正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祖国而加紧努力。杭州是个轻工业有一定基础的城市,文化教育事业也比较发达。在实现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斗争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此,从杭州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鼓舞和组织全市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把杭州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城市,乃是本报的光荣的中心任务。

为了实现党的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必须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首先是依靠工人群众,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因此,本报必须经常以共产主义思想、一切为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巩固工农联盟的思想,教育全市工人群众和劳动人民,提高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发挥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全面地均衡地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建设计划而努力;必须十分注意宣传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生活的官僚主义,同时,又要使人民群众懂得目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本报还必须做好各项壮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宣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要以日益增多的活生生的事实,说明社会主义较资本主义的无限优越性,说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教育资本家认识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加强爱国守法观念,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要教育职工群众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实行严格的监督,对资本家抗拒改造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肃的斗争。对手工业的改造,要指出手工业对供应人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作用,耐心地向手工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以组织起来的优越性的具体事实,教育广大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的改造,要大力宣传党中央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和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教育郊区农民积极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加速农业合作化,使其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步骤相适应。

为了做好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必须随时警惕和纠正右倾思想,认真执行“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进展,阶级斗争更为复杂和尖锐起来了。一切拥护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要起来拥护和执行党的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而一切反对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势力,一定会起来用各种方式反对和破坏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因此,本报必须从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形势出发,经常进行提高革命警惕性、巩固国防、巩固工农联盟,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宣传,使人民群众经常关心世界范围内的反对帝国主义、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教育人民群众时时警惕国内外故人的破坏阴谋和帝国主义的包围,使人民群众懂得在一切战线、一切部门和一切工作岗位上都有阶级斗争,克服“只顾业务、不问政治”的右倾思想,提高识别坏人的能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

党的领导,是实现党的总路线和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根本保证。

毛主席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教导我们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因此,本报必须密切联系本市的实际问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情况,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宣传党在各项建设事业中的领导作用,宣传增强党的团结的重要性和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宣传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培植人民对自己的伟大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无限信任;宣传党的集体领导的原则,重视学习和切实执行党的决议;宣传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干部、党员的模范作用,教育党员加强思想修养和革命品质的锻炼,反对极端危险的骄傲情绪,反对任何共产党员由满腔热情地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堕落到资产阶级的卑鄙的个人主义方面去的倾向;宣传扩大党的民主生活,健全党的组织生活,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特别是自下而上的批评,坚决反对那种不愿听人批评,害怕揭露缺点和错误的极不健康的情绪,打击压制民主,压制批评的恶劣行为,反对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自由主义作风。

为了办好杭州日报,必须贯彻“全党办报”、“全市办报”的方针。

全市各级党的组织和全市党员,都必须积极参加党报工作,并把这这一工作当做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做。全市人民,特别是工人群众,也应该积极参加党报工作,把办好党报作为自己的光荣责任,从各方面关心党报,支持党报,把党报作为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我们相信,在市委的领导下,在杭州全体党员与人民群众的一致关怀与努力之下,本报在教育和组织全市人民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斗争中一定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年11月1日)

▲年11月杭报创刊50周年庆祝大会会场

文章已于修改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白癜风治疗目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td/1069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