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广州日报:信息“轰炸”别成“双11”标配
杨博
也许这世上最了解你的,不是你的亲朋好友,而是你电脑中的弹窗广告和手机中的促销短信。当网友发出如此感叹的时候,第11个“双11”已经如期而至。与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仅用时1分36秒便突破亿元成交额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各种弹窗广告、促销短信花样翻新,充斥在电脑端和手机端的屏幕。面对这类“精准骚扰”的短信、弹框,不少人并不觉得获得了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反倒心里不畅快。有媒体更把这些促销短信、弹窗广告,称之为“双11”营销3.0时代藏着的“坑”。
对这些商业性信息泛滥的“暗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指出,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广告法》则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工信部所发布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也提出,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然而,促销短信、弹框广告的发布者往往并不以消费者同意接受为前提,便悄然发起信息“轰炸”。有的消费者发回退订信息,甚至反被当作活跃用户,继而升级了推送频率。
实际上,低廉的系统发送成本和过低的违法成本,造成促销短信、弹框广告屡禁不止。漠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和真实需求,“精准骚扰”的各种广告不但没有精准触达用户,反而让商业信息更加碎片化。在移动互联时代,精准流量作为宝贵的资源,显然需要法治的护佑,才能顺利转化为增值流量。对监管者来说,要对代理服务商大批量密集群发模式设立约束的“红线”,并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对违规端口和商户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对消费者来说,除了借助第三方软件来拦截之外,也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端口向举报中心履行举报的责任。而对电商来说,应当更重视通过提升服务来整合流量资源。因为,既然“把人作为流量的入口”,就要把人的需求真正当回事,切莫让信息“轰炸”成了“双11”标配。
中青报:治愈地域歧视的“牛皮癣”就要死磕
任冠青
“不合适,原因,河南人。”
今年,23岁的河南姑娘闫文投出简历,应聘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的职位,却在次日收到这样的应聘回复。闫文认为自己的平等就业权利受到侵害,决定起诉招聘单位,要求该公司登报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6万元。杭州互联网法院已受理此案,并定于11月26日开庭。
说实话,这些年已经不知看了多少有关地域歧视的新闻了。在道德正当性的问题上,相信没有多少人认为地域歧视站得住脚。可是,不管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的跨度上看,“地图炮”都像是牛皮癣,久治不愈。
这里的人就是抠,那里的人骗子多……“地图炮”这一过于简单的划分,其实是思维和行动懒惰的表现。这样的懒惰,给被歧视者带来不少伤害和困扰:小到被扣上能喝酒的帽子,大到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甚至受到人格和名誉的侮辱,不一而足。
近年来的无数案例证明,只有像闫文这种一次次的“死磕”和较真,才能灭掉地域歧视的嚣张气焰。
诚然,对于地域歧视的问题,难以一招根治。正如有人所说的,在讥诮和歧视之间,往往是模糊的界限。不过,也许对于哪些可以说我们或有疑问,对于哪些绝对不能说、绝对不能做,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底线。对此,既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保护机制,也要有人去使用法律这根利剑,为声明自己的权利“较较真”。
年,深圳市龙岗分局派出所所在辖区内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等条幅,被河南籍公民任城宇和李东照状告,最后赔礼道歉,成为“地域歧视第一案”。年,主持人胡伟在微博上屡次对河南人进行语言攻击,郑州市民井长水起诉胡伟,又为以“公益诉讼”反击地域歧视提供了样本和示范。
可以说,这些人的努力绝不是做着西西弗斯式的无用功,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死磕重申着反对地域歧视,也一笔笔加重着当代社会的文明刻度。而除了诉诸法律,大众媒体和社会教育也不可缺席。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地域歧视开始“转入地下”,进入暧昧不清的“你懂的”范畴。它潜伏在我们的日常玩笑之中,也渗透在大众传媒的刻板印象塑造之中。
很多时候,大众媒体的娱乐性消解了这一议题的严肃性。比如,文艺作品里加上一些“地图炮”的笑料,被认为无伤大雅;一些媒体有意无意地将犯罪嫌疑人的籍贯拎出,吸引读者注意力。这些操作,无疑正加深着地域偏见的沟壑。
而要想解决地域歧视的痼疾,就需要在公共讨论和表达之中保持审慎,有所忌惮。对于媒体来说,更需要营造平等尊重各个社会群体的舆论环境,避免过度简化和针对某一特定地域群体。
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之中,也应适当嵌入反“地图炮”的课程。青少年往往是形成道德意识的关键时期,为了避免让未来的希望成为“地域歧视狂魔”,父母和学校应当在教育的过程中传达正面的价值观。比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论的尺度,在思想教育课程中加入地域歧视的案例分析,等等。
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在亲属、地缘关系之中,人们总会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他者的偏见通常也会被逐渐放大。只有通过法律、教育和媒体的一次次死磕,才能逐渐敲碎充满偏见的壁垒,治好地域歧视这一“牛皮癣”。
北青报:“手艺直播”火爆呼唤职业培训升级
郭海英
今年“双11”期间,口碑饿了么开设本地生活行业首个“手艺直播”频道,口碑饿了么、淘宝、支付宝通过该频道联手推出多场手艺人直播。涵盖本地生活吃喝玩乐各个行业的数百万商户(手艺人),从街头传统糕点的制作师傅,到守护蛋雕、泥人等“非遗”传统的工匠,到路边理发店里的发型师,都可以将自己的手艺在平台直播,走上舞台中心。
口碑饿了么近日发布的《本地生活服务行业中小商户发展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平台用户在检索本地生活服务消费时,更多地用“找手艺人”取代“找店”,并以提前预约的方式进行消费,其中美发师、美甲师和宠物美容师成为月均环比增幅前三位职业,增幅均超过%。“手艺直播”契合了消费者本地生活服务需求从“找店”向“找人”转变的趋势,表明在数字化升级的持续推动下,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变革已在加速进行,传统的流量模式会逐渐淡出,手艺人将真正靠手艺而不是靠流量,实现自身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手艺人在平台上直播自己的拿手绝活,既赚人气更赚钞票,手艺的价值被不断放大,手艺人得到了更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