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进行微生物作画。
校看风云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健源通讯员向泽敬
微生物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酒类酿造、食品发酵、污水处理、生物制药等不同领域,微生物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用微生物来“作画”,你想象过吗?记者昨日获悉,在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第19届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幕之际,生物科组老师组织高二理科班的学生举办了微生物艺术作画比赛,在小小的培养基盒子里,不同的菌种长成了一幅幅“画作”,“画”中的花鸟鱼虫惟妙惟肖,让科学和艺术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神奇:微生物“作画”画校徽
一个个小培养基,装下的是一个个小小的世界。参赛选手们把接种环当画笔,培养基作画板,菌种为颜料,用不同的菌种展现了一片片静谧的意境,一只只形象可爱的动物,一朵朵千姿百态的花朵……记者从此次微生物艺术作画获奖作品中看到,作品中既有向日葵、玫瑰花、荷花、蒲公英等千姿百态的花朵,也有鸟、鱼、和平鸽等形象可爱的动物,还有海绵宝宝等卡通形象,更有别出心裁的同学,通过微生物菌落,“画”出了该校的校徽。
该校负责此次比赛的钟佩英老师介绍,微生物作画的原理其实就是菌种的培养,而菌种又有独特的颜色,通过无菌操作,避免了杂菌的混入,待到菌落长成后,一幅幅画作就显现出来了。
钟佩英老师告诉记者,在高二生物课中,开设了关于生物技术实验应用的选修课,其中一个专题就是微生物培养与应用。“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刚好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于是设想举办微生物艺术作画比赛,通过比赛来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和创意,真正将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钟老师说。
评选:学校科技文化节上两作品获奖
在众多微生物画作中,高二(13)班刘晓儿同学创作的《种子远播》和高二(8)班禤文慧同学创作的《奔跑吧!梦想》两件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我喜欢生物,也喜欢创作。”刘晓儿同学说,《种子远播》画的是几棵蒲公英,寓意同学们如同蒲公英的种子,“种子远播,用心培养,长出理想”。而《奔跑吧!梦想》画的是三水区实验中学的校徽。“学校是我们梦想的开始,也是让我们实现梦想的地方,希望我们每位同学的梦想都能绽放出最美好的花。”作者禤文慧同学如是说。
钟佩英老师告诉记者,这些获奖的微生物画作,是由评委老师无记名打分评选而出,平均分最高的两个作品成为一等奖。钟老师评价说,作品《种子远播》菌落颜色比较浅,在黑色背景衬托下视觉效果比较好;同时,菌种运用得很有艺术感,菌丝画成的种子与我们平时所见蒲公英种子很相像,给人很真实的感觉。而作品《奔跑吧!梦想》是学校校徽,两种颜色的菌落长在一起,呈现出染色的效果,显得很特别;同时,作品能运用多种菌落在那么小的地方画出多种造型,可见作者用心。
秘诀:菌种选择和设计创意很关键
钟佩英老师介绍,微生物作画过程其实并不难,主要步骤包括制作培养基,通过专业操作做成平板,然后让学生接种“作画”,并进一步培养菌落。钟老师告诉记者,来自空气和水中的菌种都可以用来“作画”,不同菌种会有不同颜色和形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来挑选不同菌种,利用现有材料来设计图案,通过接种环接种菌种来“画画”,画完培养一段时间菌落就长出来。“最快一个星期就‘画’好了。”钟老师说,在该校高二9个理科班各班都有同学参赛,此次比赛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共15件作品。
那么,用微生物创作出好的画作,是否有一些“秘诀”?“每个菌种的颜色形态都不一样,关键是菌种的选择和培养呈现要有创意。”钟老师介绍,此次学生作品中用到的菌种主要是酵母菌和毛霉,这两个菌种在空气中就有,比较容易获取,同时也结合了教材的专题学习。不过,这两个菌种的颜色相对单调,也加大了学生创作的难度,更加考验学生的创意。“有些病菌颜色很漂亮,但为安全起见,我们不允许学生这样操作,而是选用安全的菌种。”钟老师说。
学校:不同学科融合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本次比赛涌现的作品让人惊叹,同学们的创意无限,不仅能把知识从课本带到实践,还如此有创造力和艺术修养。”钟佩英老师说,通过这次比赛,老师和同学们都收获良多。
“这已经是我校举办的第二次微生物艺术作画比赛,从今年的作品来看,比去年还要好。”三水区实验中学副校长梁锦明表示,微生物作画需要在无菌环境中才能做好,非常考究功夫,在比赛中也体现了环保的理念。
“微生物作画比赛是我校第19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梁锦明告诉记者,除了微生物作画之外,该校近期还将举行生物定向越野、纸火箭发射、多米诺骨牌比赛等活动。
梁锦明表示,在科技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与第二课堂不同,更强调将不同学科融合进行教育。比如在生物定向越野中,参赛的选手既要认植物的种类,还要规划好路线在最短时间走完全程。“活动将体育与生物等不同学科相结合,也是一项课堂创新。”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