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号线是全国客流量最多的线路,有死亡号线之称。单日客流量最高纪录达到20万,这比大多数三线城市主城区总人口还多。号线的拥挤可以说是全国第一,造成这个现象除了地铁列车小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下面来说说:
地铁号线拥挤的原因
首先是沿线人口,然后是列车小。但我要说最后一个原因:那就是该不合理的规划之处。
在广州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想从白云区去花城广场,其实还要下车转到号线南段。如果你要转5号线,也得下车上南线。虽然体育西路离珠江新城仅一个站,然而乘客还是需要下车换乘。无形间增加了车厢拥挤程度。
另外,海珠区大多数上班族需要乘8号线到客村站,然后车到号线南段到体育西路,再转到号线北段才能够到达林和西,因为林和西是天河商务区的中心。
所以号线拥挤也有这个因素,既换乘太多次了。在无法改变城区人口结构、增加列车容量时,减少换乘次数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或许客流量不会有所改变,至少让乘客减少换乘次数。
如果大家在广州生活,会发现珠江新城、体育西路、客村应该是广州地铁换乘客流最大的前五个地铁站。而事实上,这些乘客的目地可能仅仅是珠江新城、林和西而已。所以改造方案最终目的是贯通林和西到客村这个区间,或许是广州地铁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才搞了个APM线,APM线正是连接林和西和广州塔。但这样毕竟还得下车换乘,而且又不能和五号线实现换乘。所以应该新修线路,完全对这个区间的贯通。
A方案
号线南段从石牌桥引出,在天河路天环广场下面转弯,大致沿着APM线南下,过了黄埔大道后沿着珠江西路南下,这样才能够和现有号线车站实现换乘。
穿过珠江后,在广州塔东面设立广州塔站。和原来的广州塔距离在00米左右,可以实现换乘。然后沿着广州塔路、艺苑路南下抵达客村站,在这里接入号线南段。
这个方案需要与APM线差不多同一个方向,对施工有一定的难度。改造成之后,那么号线北段的终点站将不再是体育西路,而是延伸到客村站。
B方案
考虑到A方案与APM线并行,施工困难。我觉得应该在号线北段新修一条线路向南延伸,最终到达客村或者2号线的东晓南/南洲站。
具体线路是从体育西路站引出,沿着广利路往西拐与现有路段形成错开。然后在广利路天强路路口南下,沿着天强路、华穗路南下过江。渡过珠江一连接广州塔站,如果这个地方不好设站,其实可以以广州国际媒体港为接入口。穿过国际媒体港、华菀路到达客村站。假如资金充足,可以延伸到2号线东晓南。如果资金紧俏,那就在客村折返。
这个方案特点在于与号线南段完全隔开,并且与8号线、5号线相互换乘。那么,来片于白云-珠江新城/广州塔,海珠-林和西的乘客就不需要换乘了。减少客村、珠江新城、体育西路的换乘客运量。
C方案
AMP线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连接林和西到广州塔而建造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广州官方也知道号线的拥挤现象大多是因为换乘造成的。所以C方案就是把AMP改造成北段的南延伸线路。北线从林和西直接沿着AMP南下,一路到达客村(要新修广州塔到客村线路)。那样的话,换乘乘客就大为减少,减少拥挤。
这个方案等同于AMP线的失败,如果把AMP线改造成地铁线路,那么至少有4个车站被废除。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D方案
D方案比较简单,就是把北线终点站延伸到客村站,既省线又能减少换乘难的问题。
不过这样的话,两条线路共段,肯定会影响到发车次数。虽然换乘少了,但等车时间可能更长。
其实我觉得广州地铁可以学上海地铁,上海地铁很多长线路都采取大小交有模式。在现有模式不变的情况下,把高峰期的线路常态化运营。既望岗到汉溪长隆区间进行常态化运营,把时刻表固定下来,应该可以缓解现在的拥挤现象。毕竟这个区间客流量是最大的,除此之外,客流量就不那么大了。这个运营方式并不难,因为上海地铁大多都采取这样的运营方式,广州肯定可以做到。
结语
以上均为本人之见,并且我始终认为号线的拥挤除了列车小之外,另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乘客在客村、体育西路换乘太多了,减少换乘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挤现象。所以本文所有的观点也是基于贯通林和西-客村区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