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简介 > 广州开发区打造全国首个ldquo中小

广州开发区打造全国首个ldquo中小

发布时间:2022-5-2 19:46:08   点击数:

10月24日,广州市召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推进“老城市新活力”成果新闻发布活动。会上,广州黄埔区副区长徐丹介绍了黄埔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小企业代表讲话精神,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开展工作的情况。

据悉,近日,工信部正式批复,支持广州开发区先行先试打造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把“中小企业能办大事”重要指示在广州开发区落地落实。

目前,黄埔区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均是中小企业,80%以上授权发明专利和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该区冲刺“万亿制造”的主力军。

夯实办大事之“基”创新“事必有法”的导航机

三年来,黄埔区把“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命题,作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切口。“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刻在广州开发区万余家中小企业的发展之路中。

黄埔区高水平建设“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馆等党建基地,构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做到“企业有呼、服务必应”。同时,打造“金色链条”助引导。创新实施双链式“链长制”,聚力打造生物医药、新型显示等13条中小企业集中集聚的重点产业链。由区领导担纲“链长”,推动“政帮企”;同时以龙头企业挂帅“链主”,通过组建行业联盟、工作专班等硬举措,强化“大帮小”,形成覆盖全链条的产业生态。

在畅通“绿色通道”方面,构建“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梯次发展培育体系,深入挖掘单打冠军、“个转企”、“小升规”。同时,依托国家工信部大中小融通特色载体这一抓手,以“产业载体+龙头引领+企业抱团+平台赋能”,推动产业融通发展,打造了“新材料产业孵化平台”“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融通平台”“汽车产业自动化平台”三大平台,带动产业链上超家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汇聚办大事之“力”强化“事在人为”的赋能机制

让中小企业站C位、当主角、唱主戏,就要全力以赴为企助企“搭台开路”。

黄埔区在国内开创中小企业暖企政策体系“先河”,先后在全国首推“专精特新10条”“民营及中小企业18条”等系列政策。全国首创限时办结政策兑现系统,累计兑现政策资金超亿元,全省首推33个惠企政策事项“免申即享”。

集聚“能办大事”人才,目前,全区入选各级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人,其中院士人、国家级人才余人,创新团队占全市七成、创业团队占全市六成、创新领军人才占全市一半。

破解“能办大事”冰山,该区统筹了“3个百亿”中小企业融资产业投资基金,组建了亿元民营企业发展基金,专项设立“3个风险池”,创设了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创新服务超市,累计促成融资超亿元。发行全国首支纯专利权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7.35亿元。积极参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区内更多种子期、初创期中小企业纾解融资之“困”。

提升办大事之“效”完善“事半功倍”的倍增机制

黄埔区鼓励中小企业聚焦“四个面向”,在上天、入地、探海等大国工程中彰显担当。

瞄准“卡脖子”,展现大作为。黄埔区支持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十年磨一剑”,三年来共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2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7家、“两高四新”企业家。

疫情期间,该区达安基因、华银健康等完成了广州核酸检测能力的94%,其中在“”疫情期间,金域医学建成全省首个“猎鹰号”气膜实验室,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下一步,黄埔区将加快实施“万亿制造”“万亿固投”“万亿国企”“万亿商品”的四个“万亿”计划,以更大决心、更强举措、更优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帮助中小企业“办成大事”“办好大事”,奋力建设好“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推动“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在新发展格局中结出更多丰硕成果。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jj/1364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