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简介 > 喜欢这份艰辛尊重这份使命广州日报

喜欢这份艰辛尊重这份使命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4/3/2 13:03:55   点击数:

记者黎旭阳工作照

记者侯翔宇(左)、方晴(右)工作照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韵桦摄

提升“四力”放歌新时代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用这48个字,概括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正一路奋勇前行。而今,第20个记者节刚刚谢幕,“观众”并未散去,思考仍在暖场。记者节的20年,正是我国互联网的黄金20年,媒体生态圈不断嬗变、舆论场不断重构,乱花渐欲迷人眼。随着5G呼啸而来,6G启动研发,未来信息链又以何种面貌示人,存在不确定性。

变化是不变的逻辑,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新闻工作者必须准确识变,在变化中辨明运动方向,在运动中把握变化规律,确保遇事不乱、处变不惊。

在媒体格局大变化、大重构的时代,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无为而治”、以不变应万变,无异于刻舟求剑,最终让自己走入窄巷。“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媒体要迎接新挑战、顺应新变化,从认识到实践,从生产到传播,从制度到文化,都要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应变不应该被牵着鼻子走,随波逐流,而应主动求变,勇立潮头,领风气之先。在媒体格局不断洗牌的今天,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是必由之路。在媒体融合发展路上,谁起得早、跑得快,谁就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广州日报于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媒体融合中央编辑部”,坚持移动优先,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起“报+网+端+微+库(智库)+院(数据研究院)”一体化生产的融媒体方阵。其中,广州日报客户端的核心定位是“广州权威信息第一发布平台”,内容主打广州“政务+新闻+服务”。认准方向,稳打稳扎,广州日报融媒体产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得以不断提升。

创新对当代新闻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宏大的现实命题。在传播格局、舆论生态、媒体形态的变局中,没有“现成公式”可套,没有“标准答案”可抄,可以说,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是以,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变革、善于创新,在技术迭代升级、经营管理模式变革、传播载体创新等方面大胆创新,闯出一条路子来。

在变化中识变、应变、求变是一种智慧,在变化中坚定、坚守、坚决则是一种定力。

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正确引导舆论是新闻工作者永远不变的初心。马克思曾指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说明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在我们国家,无论什么时候,新闻工作者都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党绝对忠诚、绝对听党指挥,始终成为党中央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喉舌”。这一点必须坚定、坚决,不能游移。

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闻工作者矢志不移的使命。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新闻工作者,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才能捧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眼力是观察力与发现力,更是判断力与辨别力,新闻工作者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穿过纷争明是非,才能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进程、推动时代发展。增强脑力,就是要较准思想行动的“方向盘”。做好新闻工作,要有政治家的站位、哲学家的思辨、科学家的缜密,唯其如此,才能把政治家办报方针落到实处。笔力,是新闻工作者的“主力”,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重要性不言而喻。

打捞真相,重申常识,给予暖意;担当使命,奋发有为,裨益社会;但行好事,莫问得失,相信未来……信我所信,写我所见,这便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初心。

练洪洋

全媒体时政部记者黄蓉芳

不要忘了自己最初的样子

虽然已经是新闻路上的“老司机”,但我仍然会经常想起13年前的第一次深夜值班。那次值班,从前一天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我接到了三单报料,一单是火灾,一单是车祸,一单是街头斗殴。三单报料分别发生在三个地方:一单在从化,一单在花都,一单在白云。在火灾现场冲天的火光中,我的脸上、头上全都是灰烬,满场追着人家问导致火灾的原因;在车祸现场的一摊鲜血前,我站在漆黑的马路边,瑟瑟发抖地、固执地打探伤亡情况;在那场街头斗殴的尾声里,我只见到了满地的狼藉和呼啸而去的救护车……陪着我奔波了几个小时的司机说,其实你用不着每一单都要来现场啊。我说,可是,不到现场我不放心啊。

果然,第二天见报的,只是一个小“豆腐块”。

现在,我已经不跑报料很久了。我也已经采访过了无数个有故事的“大人物”,见识了无数个有内容的“大场面”,但我依然记得13年前那个晚上的辗转奔袭,记得那个不知疲倦的自己。欣赏,并充满敬意。

我也会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那个晚上的自己。因为记者需要这种时刻准备着的力量。(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蓉芳)

全媒体湾区部记者陈家源

只有人在现场心中才有感动

入职8年多,我先后驻站佛山、汕头。记得刚入职时,老记者常教导我:做新闻没有捷径,只有人在现场,心中才有感动。8年多来,我参与过全国两会、中国航展等大型报道,也直击过南粤水灾、台风尤特等救灾一线。

去年8月底,汕头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多地水漫金山,积水最深处超过2米。我背起相机和背包便冲门外走去。采访的过程也并不顺利,由于积水很深,进出灾区只能搭乘救援船只,有时还要蹚水前行。

连续几天的采访并非都能有所收获。直到第三天晚上,我留意到网友提及一个救灾故事:76岁的蔡伯无私借出自家多条龙舟救灾。如获至宝的我第一时间通过该网友找到蔡伯所在的龙舟厂,用视频、文字和图片详尽记录下这一感人义举。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在救灾的大主题下,这也许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却迸发出了大能量,将汕头人乃至广东人乐善好施、团结互助的正能量形象传遍全国。作为一名记者,也只有扑下身、沉下心、走下去,才能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新闻。(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

全媒体城事部记者杜娟

用笔记录城市的美丽蜕变

作为一名多年扎根于城市建设领域报道的记者,我见证了广州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的蜕变。我们用笔记录着这个城市,我们也用笔使这个城市变得更美!

年我们推出了全媒体系列专题《老广州活化记》。我们所做的并不只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从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推动之道。在老建筑里开设民宿越来越多,但涉及的“住改商”问题没有解决,而且当时广东也没有针对民宿的管理办法。相关报道引发业内人士、专家和政府部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jj/1465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