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昨日闭幕
经过一周的激烈角逐,昨日,第十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第三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以下简称大戏节)在广州话剧艺术中心U13非职业剧场闭幕。最大奖项“最具创造力戏剧奖”,大学生戏剧单元由华南农业大学校话剧队《欢迎光临服务缘西餐厅》获得,青年非职业戏剧单元由珠海市文化馆青年先锋戏剧团《有电话了》获得。
大戏节组委会副主任、广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董事长、著名导演王筱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届大戏节吸引了很多外省的大学生剧团和非职业团体来参赛,艺术水准也有很大提高。她特别强调,非职业并不代表不专业,非职业演员对整个城市的戏剧文化和市场大有裨益。
理工男也爱玩戏剧,表演不输职业年轻演员
本届大戏节,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4个剧社报名参赛,最终有10部作品进入大学生戏剧单元决赛,8部作品进入非职业戏剧单元决赛。王筱頔表示,外省大学生及非职业团体前来参赛是本届大戏节的一大特点。大戏节最初的两三届是有外地团体参赛的,后来可能很多省市都在办戏剧节,外省来参赛的逐渐就少了,没了。但今年又有了湖北、四川、云南等地的剧团,“这说明广州大戏节在坚守中质量越办越好,又将大家吸引来了。”王筱頔说。
人们通常认为文科生会更喜欢戏剧,但记者发现,理工科学生主导的参赛剧目也占了很大比例。比赛第一天,打头阵的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朝露剧社的《我没有时间》,故事以法国天才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为原型,集中讲述了他人生的几个挫折。编剧袁陆仪凭借这个原创剧本获得了“优秀非职业戏剧人”,她就读的是经济系。该剧主演许仕聪则是环境工程系的。广东工业大学的玄武社有60~80人,他们的作品《成人礼》非常流畅,看着舒服。主创、大二学生张庭威表示:“我们因为爱好在一起排戏。文科或综合性大学人文气息较重,我们则因为这种气息的稀缺而聚在一起。”
王筱頔表示,戏剧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涵盖了建筑、舞蹈、表演的方方面面。这个特点,导致它很容易把各行业、各专业的人都吸引过来。王筱頔说,年轻人在大戏节上交流对人生的认识和情感,没有任何功利,希望他们保持这种对戏剧的热爱,“每个人只能活一次,但在戏剧中却能够活很多次别人的生命。太有魅力了。”
大戏节评委、广州文学艺术研究院戏剧室内副主任罗丽总结:“这届总体水准大有提高,类型风格各有特点。比如,同声同戏剧社的是肢体剧,湖北工业大学启浪剧社的作品虽不是原创,但演得很好,两个演员其实都是非文科专业的。我觉得他们都可以进表演系了,不输职业的年轻演员。”
非职业不代表不专业,民间力量促进城市戏剧文化发展
广州大学生戏剧节已经走到了第十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也走到了第三届,这对广州的戏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筱頔表示,大戏节属于非职业戏剧范畴。广州有大量喜欢戏剧的白领,他们到广话戏剧教育培训基地接受培训后,相当一部分学员会自己成立剧社。广州也有很多大学生剧团,比如,光华师就有五六个剧团,但往往在毕业后散伙了。于是广话便成立了非职剧场,这是大学生和青年非职业戏剧人专属的戏剧基地。比如这次参赛的同声同戏剧团,成员有非职业演员、教师、社工及志愿者,他们中的很多人之前就参加过广话的培训,此次带着《穗城碎画之强力爆开》来参赛,获得“戏剧追求奖”。
王筱頔指出,非职的特点是不受约束、没有条框,非职演员也不靠这个养家谋生,只是希望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戏剧这个媒介来进行表达,因此他们的思维和创造不受羁绊,天马行空。
国外的非职业戏剧已经发展很多年了。王筱頔强调:“非职业不等于不专业,非职业演员也可以是很专业的演员。”明年夏季,广话将隆重上演新版历史话剧《南越王》,目前正面向社会招募非职业演员,培训后经考核合格的学员将安排到《南越王》剧组参与排练、演出。这对非职业演员是很好的提升机会,而他们也会和职业演员碰撞出很多火花。
大戏节做了十届,对于话剧土壤培育的效果,王筱頔还是很欣慰的。“很多年以前,我们演话剧,台下的观众甚至比台上的演员还要少。如今,十三号剧院的会员制实行了6年,已经有1万多个会员了,如果加上非职的,会员就更多。”王筱頔希望将民间戏剧力量集中起来,通过他们来调动和创造广州的戏剧文化氛围,让广州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又一个戏剧中心城市。
戏剧节决赛相关信息请昆明白癜风权威医院小儿白癜风有什么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