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第25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帕金森病发展到中晚期的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近日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举行的帕金森日义诊活动上,“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中山三院神经科龙玲副主任医师指出,要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除了早期识别和及时正确的诊治,患者应坚持定期随访、规范服用药物,并根据病情的进展,接受脑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治疗。
医院帕金森病MDT团队边连防主任医师、彭福华教授、陈晓红教授、秦峰副主任医师、龙玲副主任医师、廖金池主治医师、刘旭主治医师等参与义诊。
帕金森病的患者因脑干内的黑质出现急剧退化,无法产生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传导递质,导致大脑对肌肉活动的指挥能力下降,表现为不能自控的手脚震颤、肢体僵硬、行动迟缓难起步等运动症状。这些症状往往被公众视作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
警惕!
非运动症状或比“震颤”早十多年出现
“其实,帕金森病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运动症状以外,其实还有很多非运动症状。”龙玲指出,由于当运动症状发生时,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已达到七成,而非运动症状有时比运动症状要提早数年甚至数十年出现,因而可能成为帕金森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中山三院神经内科
龙玲副主任医师
这些非运动症状有哪些呢?
第一,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包括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幻觉等等。
第二,患者可能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便秘、小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多汗、脸部多油、流口水等等。
第三,可能表现为感觉异常,比如说嗅觉减退、双下肢极度的不舒服,即“不宁腿综合征”,还有些人表现为肢体的麻木、疼痛等。
第四,可能出现睡眠异常,比如说入睡困难、易醒、多梦、做噩梦,在睡眠的时候出现一些行为异常,甚至做梦的时候打人骂人等。
出现这些非运动症状时,大家也要警惕帕金森病的可能性。同时,由于这些症状并非帕金森病独有,导致早期患者容易被误诊。
例如,有些人因为表情少、显得郁郁寡欢,而被误诊为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有些人因为起步困难、动作迟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或脊髓疾病。
更常见的是将帕金森综合征当成“帕金森病”,但如果按照帕金森病来治疗帕金森综合征,则疗效不如人意。
确诊后不能“脱离服务区”
龙玲指出,我国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一方面,医院,普通内科医生甚至神经科医生对帕金森诊断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患者需要提高复诊意识。有些患者确诊后就处于“脱离服务区”状态,不能坚持规范地随诊。“有些患者甚至出院后隔两三年才来复诊,期间遇到病情有波动,药效下降,他们只能默默忍受。其实,这些情况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药物来予以改善。”龙玲强调,帕金森病患者要定期复诊,刚出院时一个月复诊一次,随后复诊间隔可适度拉长到每三到六个月一次,稳定后可以每半年复诊一次。
对于出行不方便的患者,在“互联网+医疗”时代,医生也有新的方法来提供帮助。“我们科建立了帕金森患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