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叶实
今年以来,纸媒倒闭、电视台停播等新闻不绝于耳,传统媒体进入严冬已是不争事实。
近期,传统媒体借助行政力量输血的新闻不断涌现,12月9日,河北省“两办”下发《关于加强对各级新闻媒体财政支持的通知》,提出年河北省将率先实现对全省各级新闻媒体的财政支持全覆盖,以此解决新闻媒体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与此同时,12月14日晚,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粤传媒)发布公告,称其旗下全资子公司广州日报报业经营有限公司,于当日收到广州市财政局下达的《关于支持党报媒体发展资金的通知》,将在年底前获得3.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广州日报》的印刷、发行支出。
而粤传媒公布的前三季度净利亏损2.41亿元的数字,更令业界深刻感受到传统媒体的生存窘境,这家在全国纸媒中都处于排头位置的报纸,收益竟也如此惨不忍睹。
近一个月,关于传统媒体生存危机的问题被讨论得异常激烈:先是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年是广电最后窗口期”的言论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紧接着在世界电视日上,唱衰电视的“改良派”和看好电视的“保皇党”,形成了泾渭分明的阵线公开论辩。不久,湛江市广播电视台员工拉横幅讨薪的图片又在网络盛传。
从数据来看,全国广电行业,尤其是基层广电媒体可谓一片哀鸿。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7月,全国城市电视台广告收入下滑20%以上,80%县级台出现了生存危机,几乎是“跳崖式”的衰落。
河北省《关于加强对各级新闻媒体财政支持的通知》的文件中也提及,“全省家县级媒体近几年经营性收入下滑60%以上,负债经营的占90%以上。”县级电视台的日子大多不好过。
无疑,目前广电媒体已经出现了全局性溃败,但这并非只是电视本身的式微,更主要与中国广电的结构性困境密切相关。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电视台家,频道个。整个行业看似欣欣向荣,但高度碎片化的市场,在整体经济下行,新兴媒体的分流的大环境下,逐渐丧失造血能力,广电行业尾大不掉的弊端愈发显现。
同质化产能过剩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成因和现实障碍。年,为解决边远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的问题,出台了“四级办电视”政策,在当时该政策无疑具有合理性。但时至今日,全国几千家电视台的数量,显然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包袱,将中国电视产业拖入泥潭。
事实上,广电总局层面早已意识到四级办台的历史局限性。年,广电总局曾试行从“四级办台”向“二级办台”的转变,取消县级电视台一级的编制,无奈该政策受到了来自地方的强烈反弹,最终并未推行。
可见,在中国特色的广电格局中,不仅是行政力量和市场逻辑的此消彼长,也包含了中央意志和地方行政保护主义的内在博弈。行政分割保护了区域市场,粗放的市场要素也很难被集约化整合。
当下,对于全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台、县级台来说,仅靠“供暖”能否解决长期危机,靠地方行政力量财政输血能够维持多久,这势必要打个问号。
很多行业人士都有共识,消灭电视台的绝对数量,恐怕才是解决当前结构性困境的根源。去产能、去库存的“供给侧改革”,能否得到顺利执行,却也是个问题。
“有点儿内容”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