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和家长朋友在留英前有顾虑,完全可以理解。如何客观、冷静地分析目前英国的局势,对留学圈的业务至关重要。总体而言,在英国,安全问题还算不上什么突出的矛盾,也不会动摇英国作为中国学生全球第二大留学目的地的地位。
年7月9日,留学圈内好友、番茄公寓的李总邀请我在“留学生海外安全课堂”上做演讲,回应留英学生和家长的问题和顾虑。
文化视角解读英国政局
在过去的两年间,英国“脱欧”给外界造成“政局不稳”的印象,这么大的“动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在大多数情况下,保守的英国人不会轻易改变,希望维持现状。但前提是,不能委曲求全。
我本人年至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MBA,那时正赶上欧盟“东扩”,而且布莱尔政府时期经济稳步增长,所以英国政府鼓励欧盟以外的留学生在当地就业。
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PSW(PostStudyWork)签证,为有意留在苏格兰工作的毕业生签发两年的PSW签证,也叫FreshTalent签证,英格兰则是一年,找到工作后,由雇主为外籍员工申请工作许可(WorkPermit)。
但到了年后,金融危机使英国经济进入萧条期,那时我印象最深的是,英国第二大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负债数百亿英镑,险些倒闭。
而此时,欧盟体系内,东欧的大量移民已经严重影响了英国人的就业和养老,据说仅爱丁堡一地,匈牙利人几乎占到了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
与此同时,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财政危机严重,几乎到了“国家破产”的边缘。欧元区沉重的债务负担让大英帝国苦不堪言,政府财政捉襟见肘。
英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边界”遭到了挑战,他们担心由于“国际化”丧失自主权。英国人既不期望发号施令,也不喜欢俯首称臣,他们希望自己做主。
年卡梅伦政府修改移民法案,限制欧盟之外的人员在英国工作,最终促成了年起全面关闭PSW签证的局面。
英国内政部将海外留学生作为移民对象的出发点,在“脱欧”之前很可能是针对亚洲地区的英联邦国家(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在“脱欧”之后则是东欧国家,中国留英学生与此关联度不大。
实际上,不管有没有“脱欧”事件,中国学生留在英国工作的几率一直不高。
脱欧前,中国人的工作竞争对手是东欧人;脱欧后,我们的竞争对手又变成英国人了,难度不相上下。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英国人虽然骨子里傲慢,但他们并不歧视外国人,也不敢歧视外国人。
制度化的自由、民主是英国人首创的,几个世纪积累而成的法制观念、理性思维、平等意识,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文化传承。
英国人不能容忍歧视、虐待、戕害、人格侮辱,这在英国是属于重罪范围。
媒体对安全形势的解读
今年5月,我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特意强调了中英两国媒体报道方面的体制差别。
英国媒体基本上是私人占有,媒体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对突发事件比较敏感,反应快,报道力度也很大。特别是对恐袭、大火等要闻,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常常是长篇累牍地连续报道,造成铺天盖地的声势。英国当地人对此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但这样的声势会给咱们国内的受众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毕竟在中国大陆,官媒占据统治地位,新闻检查制度相对严格。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认为“新闻联播”的播出内容是70%的领导讲话、20%的中央精神贯彻实施、10%的国际负面消息。
客观上讲,针对国际新闻,也不能怪央视总是挑选“坏事”报道,其实外媒的报道里,总体而言,正面的本来就不多。
国内媒体的作用是喉舌,国外媒体的作用是监督。
这样一来,英国新闻报道的形式传到国内,从事件发展进程,到专家点评,尺度都很大,给国内造成一种印象——英国的安全环境比国内差多了。显然,这是国内不了解英国媒体的报道方式而造成的误解。
另外,英国媒体的尖酸刻薄、冷眼旁观,与英国人的思辨意识密不可分。
用半瓶水来分析英国人,更容易理解。通常,我们更注意瓶子中有水的部分,而英国人则更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复方卡力孜然酊效果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