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品牌 > 广州未来几日气温将逐步降低最晚入秋纪

广州未来几日气温将逐步降低最晚入秋纪

发布时间:2024/12/5 15:52:53   点击数:
11月9日是广州的常年入秋时间。不过,今年广州入秋可能还得等等。据广州市气象台11月11日16时发布的天气预报,未来几天广州气温将逐步走低,到13日预计16至22摄氏度,到18日最低温度可能跌至14摄氏度。从4月11日广州入夏开始,这个夏季已持续超过天。如果未来几日的南下冷空气仍不够给力,我们很可能见证广州的“最晚入秋”。“超级夏天”将越来越常见11月8日是立冬,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迎来今年第一场大雪,而广东还处于“焖蒸模式”,温度停留在26摄氏度左右。东北大地雪花飘扬,户外积雪明显,让“嗜雪”的南方人略显寂寞。广东何时才能入秋?实际上,11月初这波寒潮本来有带领广东入秋的潜力,但其主力被东北的一个炸弹气旋(与飓风类似的低气压系统)“打包带走”。南下的路只走了一半,对四川、重庆、云南以及华南地区影响不大。根据《气候季节划分》标准,连续5日的5日滑动平均气温(指从某一天往前追溯5天的平均气温)大于22摄氏度为夏季起始日。根据此标准,广州于今年4月11日正式入夏,截至11月10日,这个夏天已经持续余天,超过广州平均夏季长度。11月10日左右起,广东的冷空气再次“补货”,全省可能明显感觉到秋意。不过,这波相对较弱的冷空气能否让广东达到入秋标准,即连续5日的滑动平均气温低于22摄氏度,还是未知数。据广州天气微博,广州常年入秋时间为11月9日,9至年中仅有3年晚于这个时间。如果未来几天的冷空气“不给力”,广州有可能刷新“最晚入秋”的纪录。这样的超级夏天是否会越来越常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春在给出了肯定答案。王春在团队发表在《气候动力学》上的研究显示,如果不采取措施有效减缓全球变暖,人类将会面对越来越炎热、越来越长的夏季。在高排放情境下,预计到年整个北半球的平均夏季长度大概是年的1.5倍,全球都将有多天处于炎热夏天。今年或是“史上最热”一年11月8日,欧洲权威气象组织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在一份声明中说,今年10月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为15.3摄氏度,打破年创下的“最热10月”纪录。按照该中心副局长萨曼莎·伯吉斯的说法,今年10月气温“非常极端”异常。今年7月人类刚刚经历了“最热一周”——7月3日至9日,是自年有记录以来地球上最热的一周,全球平均气温达到了17.23摄氏度。今年的7月、8月、9月,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热的,10月的气温再破纪录,意味着年“几乎确定”将取代年,成为史上最热一年。当然,这里的“史上最热”只是指人类有气候记录以来。科学家认为,地球上一次出现这种高温,可能要追溯到约12万年前的艾木间冰期。12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早期智人在地球上数量不多,而尼安德特人(一种已灭绝的古人类)在亚欧大陆则是主导性的物种。气候变化,可能是改变地球统治物种的重要因素。环球同此凉热。位于美国的非营利研究机构“气候中心”发现,今年内全球个城市遭到连续极端高温的袭击。今年7月31日至8月21日期间,美国休斯敦出现了连续22天的极端高温,紧随其后的是美国新奥尔良以及印尼的雅加达、唐格朗,极端高温持续17天。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今年9月1日至11月1日全国平均气温15摄氏度,较常年同期偏高1.4摄氏度,为年以来同期最高。国家气候中心11月11日宣布,根据最新监测,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结合已发生的天气实况和气候预测,预计年全球平均气温或将打破年最暖年纪录。北半球即将入冬,但这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冬天。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数值模式显示,—年的冬季有较大可能性偏暖。这可能与冷空气的活动受到厄尔尼诺等因素的影响有关。“一般情况下,在厄尔尼诺发展年份,我国入冬较晚,较易出现暖冬,雪线也偏北。”王春在也认为,我国近期平均气温升高和厄尔尼诺现象有密切的联系。但他同时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并不是决定我国冬季气温的唯一因素。近些年,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3倍,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王春在解释,通常情况下,北极涡旋类似一个圆环,能够“兜”住极涡内的冷空气,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涡旋减弱,“兜”不住极涡内的冷空气,导致冷空气分裂南下,使西伯利亚地区、我国东北地区气温明显降低。“北极增温目前被认为是北半球近些年发生极寒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王春在说,“今冬是否‘暖冬’目前还不能下结论,即便是暖冬,我国北部也有可能出现局部的极端寒流。”南极海冰面积刷新同期新低近年来被冠以“极端”名字的天气事件发生得愈发频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科介绍,今年除了全球气温升幅创纪录外,全球海洋升温也大幅度突破了历史纪录。从3月底开始,厄尔尼诺型海温升高逐渐出现,全球海表温度迅速上升,对地球两极的海冰造成持续影响,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魏科介绍,9月19日,北极海冰范围仅为万平方千米,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1/3。更加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pp/1550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