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日报_日报特点 > 日报群众 > 刺绣起源的猜想

刺绣起源的猜想

发布时间:2020-9-3 19:16:23   点击数:

陈少芳广绣作品《麻姑献寿》局部

刺绣,与编织同源、与结绳纪事同期。

关于刺绣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包括嫘祖、黄道婆等。我都不敢提反对意见,在此,只是想讲讲我的猜想,纯属一家之言。

本文讲得有点“烦”而且“散”,我尽量讲得简明,没兴趣的人就直接“飞”吧。

以下重点讲几个关键词:

参考资料翻拍

一、保暖

过去的人们很年轻就“挂”了,远古时期更早。关键是与健康相关的问题未解决,其中包括穿衣保暖。

史前的人类平均寿命都很年轻。夏代是18岁,秦代是20岁,东汉是22岁,唐朝是27岁,宋朝是30岁,清代是33岁,……,年是71.8岁。都是随着食饱、保暖、卫生等问题的解决而增寿。

“燧人氏”在钻木取火(摘自网络)

二、“弇兹氏”

简介一些史前的资料:

(1)在距今0年前,“有巢氏”发明了树屋,解决了住的问题;

(2)在距今年前,“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解决了熟食问题;

(3)在距今年前,“弇兹氏”发明了编织技术,解决了保暖问题;发明了结绳记事,解决了传递信息手段的问题。

距今年前的“弇兹氏”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继而发展为编织衣服。

发明的绳有三种:

1)单股的绳称作“玄”。

2)两股合成的绳称作“兹”(此处就是“弇兹氏”的“兹”的来源)。

3)三股合成的绳称作“索”,又作“素”。

“弇”的粤语读“掩”音(jim2)。

“弇”有“盖”之意,广东有句老话:“冇弇鸡笼”,意思是“没有盖子的鸡笼”,形容人们自出自入。注意,“盖”的开关方向是上、下活动的,如“有巢氏”住树屋的盖子;“门”的开关方向是左、右活动的。而“冇”即“没有”的广东话意思。由此可见,这个“弇”字的广东味道特别浓,也旁证了广东话的形成时间甚古。

而“兹”有草席之意,这应该都是编织技术的延续,当绳子进行更为复杂的编织后,可以成为盛蔬果、杂物的筐子,随身携带的篮子。绳子可以编织成毯子、垫子、盖子,从而进化为衣服。

骨针(摘自网络)

三、骨针

据《广州日报》发表于年10月22日的报道:《考古学者刘锁强:他改写广东古人类史的背后》一文中介绍,英德市青塘镇考古发现一个蹲墓,这个墓葬距今已有年,死者是一位年龄在14至18周岁的少女。在少女身旁,还发现了一枚骨针。

此骨针的作用,就是为了编织。

鹏喜公司收藏的“女红台”(上图),内有象牙造的针与绕线工具(下图)

四、编织

编织的花纹的美化与演变,加上骨针的应用,从而形成了最原始的刺绣方法与图腾、图案。刺绣就此形成。人们在编织用于保暖的“衣服”的同时,为了让那些编织后仍然感觉透风的“洞洞”缝合上,就会想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如缝上一朵“小花”、一颗“星星”等,附加在已经编织好的“面料”上,形成二次加工,最原始的“刺绣”就此诞生!

结绳记事(摘自网络)

五、结绳记事

延伸话题:刺绣与结绳记事的起源同期。

1)“结绳记事”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2)对于文明的形式而言,语言和文字是十分重要的。“弇兹氏”结绳记事手段,最终演变成象形文字。

3)编织成的绳子是各种颜色的,有不同的长短,有不同的结,而这些结又有着不同的形式。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编码,用这些绳子和结来记录人数、收成,就此发明了“结绳记事”。

4)在编织的时候形成众多的编织图案造型,就是日后刺绣的图案、针法与绣纹。

六、在民间故事中有关刺绣的代表性人物

特征:以前是母系氏族社会,以“女”字部首偏旁为主的字或姓氏,多是与女子、刺绣族人有关。

“女娲补天”(摘自网络,当年应该不是这种服饰)

(1)“女娲”

在距今1年前,有女和族人,代表人物名女娲,别号:女和。参与的大事件:拯救大洪水。后在民间传说为“女娲补天”的故事。

(2)“女常族”

在距今1年前,有女常族人,代表人物名女常,别号:嫦娥、娥皇。参与的大事件:养蚕。

“嫦娥奔月”(摘自网络,当年应该不是这种服饰)

(3)“嫦娥奔月”的故事

嫦娥,别号:姮娥,部族:女和月母国,图腾:蚕娥、蟾蜍、兔子。参与大事件:偷不死药、奔月。

在距今年前,西王母赠给后羿(嫦娥的丈夫)以“不死药”(本人认为是茶叶之类的保健品,因为那年代应该还没有“药”),后羿交嫦娥保管,而嫦娥带着“不死药”回到了女和月母国(当时的女子地位比男子高),即传说中的月亮之国。后来在民间传说为“嫦娥奔月”的故事。

(4)“弇兹氏”被后世人追尊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也就是后来道教中的“九天玄女”。

“牛郎与织女”(摘自网络,当年应该不是这种服饰)

(5)“牛郎与织女”传说中的织女形象,也是起源于“弇兹氏”的部落。

由于距今两千年以前的文字形式全都被风化了,包括石刻、竹雕、青铜器等,因此,再往前的考证基本上没有文字依据了。

今天讲的话题全是猜想,没有多少含金量,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笑笑就算。

谭展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tinghui.com/rbqz/1108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