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22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简称海交会)日本分会场活动于年12月19日在东京隆重举行。海交会由教育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29个城市(机构)协办。海交会以全方位的服务为广大留学人员,特别是为归国热情高涨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发展铺路架桥,被誉为“中国留学人员交流第一品牌”。本届海交会日本分会场活动由日本华侨华人博士协会(以下简称博士协会)承办。来自日本及国内各地的多位参会者在线上参加了此次活动。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胡志平先生在线上出席了日本分会场活动,胡志平公参首先代表中国驻日本使馆教育处对海交会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胡公参指出,几乎所有在日科技团体都参与到海交会活动中来了,很有意义,胡公参也从多次作为教育部和驻日使馆的代表参加海交会的经历,赞扬“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率先开启了大规模引进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和为国服务的先河,成为名副其实的留学人员人才、科技交流的第一品牌,可喜可贺。博士协会成立24年来,本着“务实、架桥、创新、贡献”宗旨,坚持“博采众长,协调发展”的理念,凝聚在日华人华侨博士人才,促进和发展学术交流,提升在日华侨华人科技工作者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开展智力为国服务,搭建中日人才和科技交流平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希望博士协会不忘初心,坚持宗旨,更广泛地团结在日博士人才,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抱负,携手各留学人员团体开展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学术交流活动,主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等多更大的贡献。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先生致欢迎辞。王桂林局长在致辞中指出,海交会自年第一次在广州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21届,海交会也因此成为“中国留学人员交流的第一品牌”,吸引大量海外留学生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他表示,广州市区位优势明显,引才政策充实,创新环境优越,创业资源丰富,是宜居易业的热土,广大留学人员是祖国的宝贵财富,祖国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才智贡献,欢迎包括博士协会会员在内的广大留日学人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大湾区,特别是在广州市建功立业。
海交会日本分会场上播放了介绍了广州市的科创环境和引智政策的视频,散发了广州日报记者关于广州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招才引智政策的报道,广州日报记者通过实地采访,从
优势:“更宽广的市场,更具想象力的前景。”
施策:创新人才政策首推“跨区纳才”
搭台:优化“营智环境”面向全球揽才
服务:引才更要稳才在穗生活无忧
四个方面回答了为何是广州?这个问题,给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表示要充分利用永不落幕的海交会这个平台,在中日两国,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州创新创业,为中日两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广州市是宜居易业的热土
为何是广州?:“更宽广的市场,更具想象力的前景。”
来广州创立品牌的香港设计师吴嘉惠告诉记者,因为同声同气的粤语、同源同根的岭南文化,更重要的是广州拥有的完整产品供应链、政务服务高效而体贴,让他和一众香港同事能更快“落地”。
智联招聘联合恒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显示,广州-年人才净流入量占全国人才流动总量比例逐年提高,人才持续稳定净流入广州。去年,广州的人才净流入占比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最高。另据BOSS直聘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广州居“国内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数”首位,三季度居第二位。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在人才战略引领下,广州施展其产业优势、生活及文化魅力,吸引着广大人才持续稳定流入广州、扎根广州。
年,广州地区新增入选“两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人,省级创新创业团队21个、高层次人才人,人数均居全省第一;持有效工作许可在穗长期工作的外国人1.62万人,同比增长20%,排名全国第4。截至目前,广州地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资源总量万人,其中留学归国人员约10万人,“两院”院士人。
智联招聘联合恒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显示,广州-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分别为0.3%、0.5%、0.5%、0.6%,持续稳定净流入。其中,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广州位列四大一线城市中最高。
BOSS直聘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广州居“国内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数”首位,三季度居第二位。
施策:创新人才政策首推“跨区纳才”
广州对人才的吸引力一直有迹可循,创新举措频出。“广州是最先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地方。”中山大学教授颜光美在20多年前与多位留学回国人才一起,倡议举办“留交会”(现“海交会”),其后在年12月,首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简称“留交会”)在广州召开。他提到,广州在当时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举办吸引留学人才的大会,这比国内任何城市都要早。
20多年后,广州的人才政策更加全面。年5月,广州市实施“广聚英才计划”,优化整合提升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人才绿卡”制度、“菁英计划”留学项目等原有市级人才项目,提出19项创新举措,比如开辟突出贡献人才、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对战略科学家团队实施“团队带头人全权负责制”,赋予其用人权、用财权等权力;强化金融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探索实施“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项目。建立“人才服务银行”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最高0万元免抵押、免担保的人才信用贷款;提供“上管老下管小”组合式暖心服务等。
今年,广州再次做出“创举”——新修订的《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上周获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条例特别设立“人文环境”一章,提出要完善人才引进和积分落户政策,推动人才城市的户籍准入年限在广州累计认可。这意味着,外地城市的人才,如果转到广州工作,无需重新参与积分落户,而是在原城市准入年限的基础上继续计算。广州将在全国率先推动“跨区纳才”。
在“广聚英才计划”统领下,一批大湾区发展需要的高端专业人才正在广州集聚,人才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匹配度日益增强。
搭台:优化“营智环境”面向全球揽才
位于科学城的赛业(广州)生物科技公司,从事基因敲除/敲入模式动物、生物信息等前沿技术开发。该公司人力资源专员贾女士表示,生物信息方向的博士很少,甚至需要从硕士开始就“预订”。而广州的生物医药企业集中,科研氛围很好,对生物科技的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大。
广州正发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核心引擎作用,着力为人才在穗创新创业以及合作交流搭建高端平台载体。位于海珠区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已集聚阿里巴巴、腾讯、科大讯飞、小米等一批领军企业;而以位于南沙的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的“1+4+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也落户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连续举办21届的“海交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地区)5万多名高端人才,向全国各地输送了5万多个项目。天河人才港、广州开发区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广州市智汇谷人才联盟、增城区侨梦苑等载体也在加快推进当中,引导海内外高端人才、项目、资本等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广州。
在9月份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交流会——“加快打造一流营智环境交流会”上,南沙率先提出探索打造一流“营智环境”,不仅聚焦于人才的发展,更注重人才智力的产出和市场化的运作。目前南沙已成立大湾区首家博士后科技创新公共研究中心、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设立“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受理窗口”,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方案也已上报省政府。
“增强人才吸引力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优化营智环境。”华南农业大学人力资源和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明忠认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是稳定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在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引导下,广州的产业集聚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湾区人才流动枢纽作用显现,进而推进了广州人才的集聚。
服务:引才更要稳才在穗生活无忧
“引才”后,还要“稳才”。针对人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