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小伙伴
你知道吗
台山图书馆
已经有年历史了
台山图书馆藏书籍丰富
既有历史、文化、政治、小说、传记等类别
又有乾隆版《二十四史》等珍贵古籍多册
还根据台山地方特色
设有地方资料、华侨资料、排球资料等专藏
最难能可贵的是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
台山图书馆依然“人气”十足
阅读在这里蔚然成风
建馆年,收藏册古籍
花园宽阔、环境清幽,书卷气息与鸟语花香和谐相融;既有古色古香的民族特色,又有简洁大方的现代美感。这,正是台山图书馆给人的第一感觉。现在的台山图书馆占地平方米、建筑总面积平方米,由旅港乡亲伍舜德先生和黄乾亨、黄乾利昆仲合资捐建,于年投入使用。馆内有外借室、参考阅览室、特藏资料室、儿童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和自修室等。其中最让人自豪的是该馆收藏的多册珍贵古籍。
位于台山图书馆三楼的特藏资料室,有一股淡淡的油墨书香。一本本古籍分门别类摆放,那泛黄泛黄的纸张,折射出时光的痕迹。看似熟悉又陌生的繁体字和没有标点的紧凑排版,让人有种仿如隔世之感。“这是我们台山市图书馆的‘传家宝’,是一代代积累下来的馆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价值越能体现出来,都非常珍贵,尤其是五邑地区的典籍,有一些甚至是孤本。”台山市图书馆负责人吴伟龙说。如果了解台山图书馆的历史,就更能感受到图书馆那历史的厚重。台山图书馆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县级图书馆之一,始建于乾隆三十五年(年),新宁(现台山市)知县康基田发动全县知识分子和商人捐银两,修建了宁阳书院,院内筑有藏书楼。这就是台山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是台山图书馆的前身。其后年间,经历了光绪年间规模宏大的重建、海外华侨捐赠“中西有用图书”、日寇的劫掠、解放后侨胞捐建等阶段,台山图书馆一直延续至今。
目前,台山图书馆馆藏书籍32万册,其中有《四部丛刊》《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版《二十四史》等珍贵古籍多册,有《白沙子全集》《陈少白太夫人哀思录》等五邑典籍,其中《开平县志(年版)》等为五邑公共藏书孤本。
古籍珍贵,但不能“束之高阁”。将馆藏活化,成了台山图书馆的努力方向。
“目前,我们正在对这些古籍进行梳理,尤其是独特的书籍、地方文化类的,未来将通过扫描等方式将它们数据化,这样既可以供读者查阅、调取,也可以避免古籍受到伤害。另外,还可以将一些有意义、有份量的古书籍挑出来,开辟专门的展览室,供读者参观,让读者真正能一睹这些古籍的风采。”吴伟龙说。
用心整理,积累3万册藏报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媒体成为了“香饽饽”,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依然有部分人喜欢抱着报纸悠闲地享受慢阅读。越是快时代,越是怀念那种渐远的慢。
走进台山图书馆一楼的报刊阅览室,12张桌子,48个座位,被81种报纸、份期刊环绕,你能感受到置身于阅读的海洋中那份无比的满足与珍贵。住在图书馆附近的陈伯经常会过来看报。他说,现在没有报刊亭这些了,但是来这里,什么都有。今年初三毕业的吴同学表示,自己对军事有浓厚的兴趣,特别喜欢读《解放军画报》和《世界军事》等报纸杂志,“在这里才能读到比较权威、新鲜的军事信息,估计全台山这里报纸最多最全了。”报纸,可以传播资讯,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读报,至今还是不少台山人的一项爱好。台山图书馆人深知自己的使命,几十年如一日,用心整理每一份报纸。每个月初,他们都要给上一个月的报纸打孔、拉线、装订、脱酸、去潮、登记、入架。
由于报纸的不断累积,台山图书馆还专门在南座二楼开设了藏报室,收藏报纸约3万册。经常有人来查阅资料,翻阅这些价值不菲的老报纸。“你看,这份《粤港信息日报》就记载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现在回头再看这份报纸,还能感受到那个历史时刻的热血澎湃。”工作人员说。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公报》,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粤港信息日报》等国家级、省级报纸,以及《广州日报》《江门日报》等地方性报纸,这里都收藏完备。翻阅这些老报纸,仿佛触及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充满温度与力量。
与时俱进,打造“不打烊”的图书馆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在这个手机阅读、短阅读充斥的年代,捧上一本书静心阅读成为一种奢侈。然而,许多台山市民就在享受着这份奢侈。
在台山图书馆,无论是少儿阅览室、报刊阅读室还是外借室,都极具“人气”,市民各自安静地阅读着,沉醉在书报世界。在台山图书馆东座二楼,有两间自修室,里边经常座无虚席,读者当中以学生居多,让人感叹台山人蔚然成风的好学风气。目前,台山图书馆有纸质图书32万册,电子图书36万册。除了线下的阅读外,作为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线上阅读,该馆也在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