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比如,歌曲会被当作计量工具,
“我今天跑步的时候要跑完九首歌”、
“敷上面膜,三首歌听完之后拿下来”,
“洗澡的时间大约是十首歌”。
▼
现如今,人类找到灵魂伴侣的主要参考标准是什么?
音乐品味。
好奇心研究所发起过一个“你都如何筛选灵魂伴侣”的调查,收到了次表态,排名第二的灵魂伴侣筛选标准是“听什么样的音乐”,仅次于“聊得来”。
在另一个名为“你现在都如何判断你对象的品味”的调查中,我们收到了次表态,排名第一的伴侣品味判断参数是“TA听的歌,因为反映了TA的思想深度”。
而在名为“你觉得,交友App应该纳入什么数据才能帮你找到最合适的人?”的调查中,我们收到了个表态,得到赞同数第一名的选项是“网易云音乐收听数据”。
音乐品味或者说听歌习惯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真实状况?这很难说。但年轻人确实把听歌当做表达“我是谁”的一个重要路径。
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美国18-5岁的千禧一代被问到“你和其他年龄段的人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哪里”时,排在前两位的答案是分别是“电子产品”和“音乐”。
社会化媒体Mashable的分析都指出,和音乐相关的品牌营销更能打动年轻人。比如突出背景音乐的广告和品牌冠名音乐节这样的现场活动。对年轻人来说,听音乐被赋予了“面对自己、表达自己”的含义,听歌的过程是在跟自己的情绪对话。
听音乐这件事对年轻人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其他年龄段的人看起来,年轻人像是种“一直戴着耳机”的生物——
想想吧,谁不曾拥有一个在年夜饭聚会时头戴耳机、沉浸其中、桀骜不驯、不爱搭理人的刚成年表弟呢?
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只聊表弟。
我们发现,唱片业正在衰退,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这样的在线音乐服务成了主流的音乐消费方式之一。年轻人是在线音乐的重度用户,使用时间长、乐于探索各种功能,还经常同时使用多个同类App。
而且,年轻人更加不介意为在线歌曲这种虚拟产品付费。便捷的移动支付让他们面对小额虚拟产品消费的时候并不犹豫也并不敏感。根据网易云音乐的数据,90后占据用户的半壁江山,而付费会员人数最近上涨很快。
年轻人会为了听几首歌专门下载一些App,在线音乐行业也已进入“版权之争”阶段。
作为版权付费主力的年轻人怎么听歌?在听歌这件事上,他们还在乎什么?
我们的主要发现是,“懒”和“冷感”共同塑造着年轻人的听歌习惯。
在这里我们会用一些条目来说明这些特点,这些条目来自好奇心研究所的调查和好奇心日报以往的分析,部分结论也和国外一些调查中呈现的“千禧一代”趋势相似。
年轻人被方便的移动设备宠坏,他们越来越懒,听歌习惯趋向于“碎片化”1.一边依赖“猜你喜欢”,一边吐槽“我不喜欢”。好奇心研究所发起的“这年头,你有哪些关于听歌的习惯?”征集中,得到赞同数远超第二位的表态是“一边用随机播放或猜你喜欢,一边不断点击跳过”。
2.找歌、切换歌曲越来越方便,人们却越来越懒得挑选歌曲,也懒得仔细听完一首歌。
.比起仔细听歌,年轻人对集中调教一个App的“猜你喜欢”更感兴趣。不过,因为版权之类的原因被迫更换常用App的时候,会因为之前的精力白费了而变得非常沮丧。
4.各种形式的延伸链接之间变得更容易切换。比如,听到一首歌之后,如果觉得歌手声音不错,就会去听TA的其他热门歌曲或者专辑;发现好听的歌之后可能会去找整张专辑;以及在音乐网站或App浏览的时候会被一些专辑封面的颜值吸引点进去听。
5.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直接打开整张专辑听歌,而是从一首热门歌曲开始随便听听。
6.更多人倾向于做“伸手党”,选择收听别人做好的歌单。在好奇心日报之前的报道中,我们发现流媒体网站和在线音乐商店里,一些歌单的播放量数据已达到百万级。这些歌单有的由服务提供商制作,更多的由用户制作。
7.从大的方向来看,更多人使用同一份歌单,无疑会让人们总体上听歌的趋势变得单调。
8.红心歌单和收藏功能也让人可以创建自己的歌曲列表里,在那里,人们可以不用听到其他“多余”的歌。
9.有些人有囤积癖,听到好听的歌会下载,还会为了追求无损音效办会员。
10.不过大趋势是,音乐下载要被抛弃了。因为碎片化的听歌习惯、越来越普及的WiFi,以及对流量的不敏感,让年轻人不太倾向于下载新歌。
11.对歌曲的场景化使用要求越来越明显,更多的App上,你可以找到针对跑步/工作/睡觉等场景的歌曲推荐,吃完晚饭准备写论文,也要找到专门的适合夜间写论文的歌单。
12.歌曲会被当作计量工具,“我今天跑步的时候要跑完九首歌”、“敷上面膜,三首歌听完之后拿下来”,“洗澡的时间大约是十首歌”。
1.不怎么主动听新歌,而找新歌的方式,影视作品和音乐类综艺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14.年轻人非常重视影视作品的配乐,在影视剧或电影里面听到好听的歌也习惯了直接用手机搜。
15.音乐综艺方面,好奇心日报此前的一篇报道指出,除了粉丝对于偶像相对稳定的治疗白癜风中药方早期白癜风要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