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5日从山东省临沂市有关部门获悉,随着大学开学临近,临沂市接连发生至少3起电信诈骗学生案件,3名学生银行卡内资金被骗,其中两名学生猝死,疑与被骗有关,引发社会
8月23日凌晨,临沂市临沭县即将进入大二学习的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宋振宁也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图/鲁南商报
记者调查:谁出卖了“小玉们”的信息?记者调查发现,小玉的遭遇并非个案。19日,临沂另一女大学生也报案遭遇电话诈骗,元学费被骗光。记者注意到,此类以办理助学贷款或资助准大学生为掩护,电话诈骗准大学生学费的案件,现以下几个特点:
不经意间个人信息已被透露记者采访多位准大学生和高中老师,发现很多师生在不经意间就透露了个人信息。
不少临沂高中生表示,他们在高考报名、填写不作弊保证书等材料时,都写了家长的手机号。一些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们参加一些院校举办的免费专家考前指导会或填报志愿指导会,都被要求填写学生姓名、就读学校、家长联系方式等,“当时并没有警惕起来”……
另外,有民警介绍,人们扔掉的车票、快递单、扫码领奖品、房产登记、银行卡信息登记、保险登记等,都可能泄露信息。
黑色产业链倒卖个人信息多位专家介绍,个人信息泄露有三种情况:一是接触到数据的工作人员人为泄密,二是黑客入侵目标获取数据,三是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如IT系统服务公司)获取数据后泄密。
相关办案民警介绍,很多网站都有网民个人信息数据库,但网站防火墙并不完善,会成为黑客入侵的对象。更严重的是,培训机构、互联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银行、房产中介、保险公司、快递公司等企业的不法员工,为谋取私利向违法机构和个人售卖公民的个人信息。
一位高中教师告诉记者:“学校、教师、教育局、招生办,能拿到学生数据的部门太多了,很多人都可能成为泄露数据的源头。不光卖学生数据,学校教师的数据也都被卖出去了,老师天天都接好多推销电话……”
记者了解到,目前,倒卖个人信息已成为黑色产业链,可以轻易购买到特定人群的信息。在这个“黑链条”中,既有供给人员,也有促成交易的中间商,电信诈骗分子则通常混迹于买方中;各环节自成一体,互不见面交易,加大了警方侦破电信诈骗案件的难度。记者在网上很容易查到叫卖个人信息的“服务”,尤其在一些聊天工具中,一些“卖家”明目张胆招揽顾客。
/号段诈骗猖獗记者发现,小玉接到的诈骗电话为“”开头的号码。在江苏、广东、福建、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发生过多起涉及/号段的电信诈骗。
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反恐怖主义法〉等法律规定进一步做好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工作的通知》要求,电信企业从严落实对入网用户实名登记工作。但现实中,实名制落实不力、运营商态度暧昧、相关监管措施不力,/号段垃圾、诈骗短信猖獗。
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仍有不少虚拟运营商为开拓市场,在贯彻执行政策实名制时存在违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为骚扰信息、垃圾信息、诈骗信息泛滥提供了土壤。
部分基层民警反映,因号段实名登记不严、实际归属地不明等,颇受诈骗犯罪嫌疑人青睐。据了解,以/号段为主要服务平台的虚拟运营商,通常租用实体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的网络开展电信业务。山东一通信行业人士则表示,/号段有自身问题,如试点阶段管理措施不完善、销售渠道较多增加实名制难度等。
专家建议:“破案难,不代表不能破案”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很多网友、学生平时常受到诈骗电话、短信的骚扰,电信诈骗已引众怒。对此,不少专家表示,应从电信监管、公安、教育、法律等多个角度进行反思,严惩电信诈骗行为。
北京大成(济南)律师事务所梁珊律师认为,为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专门新设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嫌疑人最高可判7年。这虽然起到了严厉的震慑作用,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过程漫长而复杂,“我们自己应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教育主管部门、高中和大学方面,更需要及时提醒准大学生以及其他在校生,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临沂市罗庄区教育体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吕文表示,学生接到任何资助电话或短信后,一定要先冷静,通过同学或老师确认其真伪;要保管好身份信息、银行卡等,确保信息不外泄,要谨记“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仅靠公众个人提高警惕与自我防范,远不能彻底铲除电信诈骗。”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电信诈骗成本低、效率高,而警方应接不暇、效率偏低;且涉及公安、通信、银行等多部门,没有形成区域共建、部门及企业联防联治的管理平台,破案较难。
“破案难不代表不能破案,监管难不代表无法监管”,刘俊海表示,虚拟运营商并不虚拟,相关部门应该长期跟踪、顺藤摸瓜,清理隐藏在虚拟运营商背后的骗子团伙。
有专家建议,应在国内虚拟运营商行业全面建立警企合作反通信网络诈骗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发现处置诈骗案件涉及的号码、号段。虚拟运营商也必须先自律,要不断完善运营体系,严格整肃违法违规行为,推动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知多D面对18种常见电信诈骗手段,教你见招拆招!
1.号称机关单位发放补贴
手法:冒充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冒充医保局发放“新生儿补贴”,冒充税务局办理“汽车或房屋退税”等。通常要求接听者把“手续费”等打到指定账号,并承诺之后返还。
支招:这类政策通常会按照重大事项公示制度进行通告。如若不确定,可上网查询或拨打相关单位的电话进行咨询。
2.“公检法”等机关要求协助
手法:冒充公检法机关“怀疑你涉嫌洗黑钱”、“法院传票未领取”、“刑事案件需要协助”,先将人震慑住,骗取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后,要求事主将资金转移到指定“安全账户”。
支招:接听人应保持警惕,及时报案,并向相关单位咨询,不要轻易汇款。
3.“航空公司”提醒航班取消/改签
手法:骗子冒充航空公司称“航班取消/改签”,通常提供的姓名、航班等信息都是正确的,并要求事主转账支付“手续费”。